第一千九十一章 第一步491

不是这样的。

都是画面元素的呈现,都是觉察到的画面元素。

或者说,“画面元素的呈现”这种描述本身就意味此刻觉察到的所有,包括思维、场景等等。并且,区分思维、记忆、场景,并没有意义,反而会产生微妙的误导。

仿佛桌子、记忆、此刻的思考都是不同的东西,仿佛有一个桌子可以让我去思考,仿佛有一段记忆可以让我去回忆。但事实上,这些是呈整体出现。

桌子的呈现,已经是我对桌子思考之后的结果。

整个内容都是意识到的内容,都是觉察到的画面元素。

就像漫画中角色在某个场景,并不存在某个场景,也不存在某个角色思考某个场景。

袁长文很想笑,因为这似乎再次回到看戏人模式。

并不存在一个我,也不存在一个桌子,而整个画面元素的呈现本身就是意识到的内容。

似乎有点难以解释,绕来绕去都解释不清楚。而袁长文也只是模模糊糊有点感觉,但仿佛又差了点什么,甚至认为想通这个自己就能斩杀完成。

这种念头已经出现了很多次,可信吗?

但是,又差了点什么呢?

没有一个我,也没有一个桌子。这句话不断在袁长文脑子里萦绕,仿佛有什么东西要出来,但就是没有出来。

都是舞台戏剧,都是画面元素,都是意识到的内容。

那种感觉消失了,袁长文有些遗憾,但又有些无所谓。

角色终究都是虚假,脑子里装的什么都无关紧要。换句话说,画面元素究竟呈现什么都是无所谓的,因为真实根本就不在意。

脑子里的扭曲想要存在,就必须抓住什么。而科学正好就是可以被抓住的内容,并且提供了脑子里的扭曲想要权衡的基础信息。

“我不知道”,这并不能成为脑子里的扭曲,也无法被扭曲抓住。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脑子里的扭曲特别反感“我不知道”,并且将“我不知道”定义为羞耻。

自编自导了恐惧的场景,想要在这个场景中生存,那么必须选择必须权衡必须让自己去掌控。如何掌控?用“我不知道”能够掌控吗?

显然,必须有东西存在于脑子里。就这样,无数个肯定句萦绕组成了脑子里的扭曲。我会怀疑这些肯定句是否是真的,但前提是我必须拥有其他肯定句。

一旦危机到脑子里扭曲的生存,那么就是情绪触动,来强行拉扯以保留脑子里的扭曲。

问题并非“我为什么要相信脑子里的扭曲”,因为相信脑子里的扭曲根本就没有理由,本来就是情绪的拉扯,哪里来得什么为什么。

我会说是有太多更加重要的事情要考虑,事业呀、家庭呀、生活呀、人生呀、人脉呀……但这些本身就是情绪的拉扯,任何诚实的人都可以看到其中的荒谬。

当然,这一套说辞也是扯淡。严格来说,这些所谓的总结只是关于此刻觉察到的记忆罢了。扭曲是如何运转的,恐惧是如何触发的,这一系列玩意都是建立在我的记忆之上。

一旦考虑到记忆的真实性,那么这些总结只能沦为猜测。

我看到一个叫做过去的玩意,它的内容是什么,然后这些内容具有什么规律。仅此而已,并不代表有这个过去,更别说那些总结规律之类的。

过去和未来都属于脑子里的扭曲,我只能记得“我记得的过去”,也只能编造“我能够编造的未来”,多差劲呀。

另一方面来说,画面元素只呈现了这么多,我觉察到的就是全部。并不存在“我没有觉察到的的画面元素”,就像一幅画只画了这些东西,非要说画面之外还有东西,只是一厢情愿的相信。

或者说,是对画面元素的关联。

比如,我此刻觉察到“我之前在马路左边”,以及此刻觉察到“我此刻坐在家里”,那么我很正常的就会关联,“尽管我坐在家里但马路依旧存在”。

这是其一,其二,“马路依旧存在”这也只是此刻画面元素的呈现。

但我并不记得之前有哪些车辆在马路上,这些内容就并没有呈现在此刻觉察到的画面元素之上。关键点在于,并不存在“这些车辆我没觉察到”,而是画面元素就没有呈现。

没有一个客观事物和我,仿佛整个世界在这里,然后我行走在其中。有些玩意我没有看到,但它们依旧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