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良想了想,确实是这样。
不过让他诧异的却不是那大公鸡和黑色大狗会说话,而是两个东西看起来知书达理、温文儒雅的样子,他才感觉奇怪。
怎么说呢?
这两个东西让人感觉好像是披着一张动物皮的才子般。
听到东皋君话回过头来看的琅廷好像感应到他心中的诧异,就解释道:“司晨和老熊乃是学宫长老所养的伴物,自幼随长老一起读书、修行,早已通灵,智力远非寻常兽禽类可比。有时门中子弟有不懂的地方,还会像它们请教,就算我,也曾向它们求教过。这两位活了许久,学识惊人,可不能等闲视之,学宫有些弟子都是以师礼待之。”
公良听得眉毛微挑,竟然以师礼对待一头大公鸡和黑色大狗,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傻了。
当然,这话他也只是敢在心里腹诽一下,要是说出来,指不定得让人揍一顿。
往前走去,不一会儿就到青阳学宫主事大殿。
大殿并不是一座独立的建筑,而是一处广大的宫殿屋宇,里面有人进进出出,处理各类事情。
琅廷带着东皋君和公良、米谷走进中央大殿,一进去,就见一名儒雅老者笑盈盈的看了过来。
东皋君一看到老者,连忙上前拜道:“东皋君见过宫主。”
公良闻言,也连忙跟着行了一礼。
“都起来吧!”商瞿伸手虚扶道。
东皋君和公良两人就顺势起身。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
飞舟在空中飞了几日,从西北到南,一路草木从稀疏到茂密,从低矮到高大,几日之间好像经历春夏秋冬一般,看起来非常有趣。
几日后,东皋君让飞舟从云巅降下,缓慢前行。
过不了多久,前面出现一座不高,但十分俊秀的大山,隐隐透出非凡气势。
东皋君看了,指着大山说道:“师弟你看,前面就是青阳学宫山门所在。”
飞舟疾速驶近,原本不高的大山变得高大起来。此山在青阳学宫成立之初,就被取名为岱舆。
岱舆古语与大言同音,大言在上古之时乃是日月所出之地,其意不言而明。
又有人说,其实岱舆乃是渊海中漂浮的神山,青阳学宫前辈之所以取此名,是仰慕神山而为。
那漂浮在渊海的古老神山,据说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节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胜数。”
但这些都只是传说,青阳学宫自亘古传承至今,典籍多有流失,很多东西都是前人凭记忆所载,早已说不清楚具体来历。
远远望去,岱舆山静静的矗立在莽莽群山之中,大美无言,自有其苍茫磅礴的气势。
当飞舟靠近,公良就看到一卷天书飘于岱舆山上空,下面不断有一丝丝莫名气息不疾不徐的遁入其中,为其所吸收。
东皋君见他盯着天书,解释道:“那是青阳学宫文气所化,护运之物,无形无影,又有形有影,只要天下文气不绝,天书就会一直庇佑青阳学宫。
学宫一脉出自古儒一门,儒者,柔也,乃古之祭官,所以又被称为儒师。
青阳学宫虽传至古儒,但又超脱古儒,奉行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强调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重在体悟实行,远非东土一些腐儒所能比。青阳学宫的修行与我等不同,有修身、正己、定言、建功、立德、悟道等等境界,讲究心道法门,淬炼意志文章,锻炼文宫神魂,确立丹心文道,为众生立命,取天地之功德,凝己身之神性。青阳学宫能从上古传承至今,绝非侥幸。”
公良在妙道仙宗也多有听闻青阳学宫之事,知道青阳学宫儒者以浩然正气书学的字画堪比灵符,却没想到还有此一说,神色不由慎重起来。
到了岱舆山脚下,东皋君不敢再驭舟前行,就降落下来,带着公良和米谷慢慢往青阳学宫走去。
青阳学宫山脚下,有一块巨大的石头,上面刻着“知行合一”四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