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退居其次

刘备的日常 熏香如风 2438 字 2024-04-21

二王只出王命。官服印绶,诸如此类皆出蓟国。

待同车返回王都,左丞已为二人择好府邸。再入王宫,拜为王宫谒者。

谒者,秩四百石,职奉王命出使。

虽已散朝,王傅、横海中郎将、国相,蓟都尹等人皆在。

“黄巾大部,虽被困于广宗,余部仍广布冀州。”耿雍开门见山:“二位此去,当先讨贼,后安民。”

王傅又叮嘱道:“斥候来报。有大小黄巾贼,隐匿在中山、常山、赵郡、上党、河内等郡,太行诸谷之中。人数不等,以青州黄巾渠帅张饶所部最多,或有三十余万。”

辛评遂问:“青州黄巾为何北上冀州。”

“本为驰援张角。被汉军阻于大河。后趁黎阳营等数路驻军驰援长社,乘机渡河,乱入渤海郡。亦曾攻掠我国。连败数阵,死伤过万。见事不可为,便领兵西去。欲与太行诸部合兵一处。反攻汉军,解广宗之围。”黄忠答道。

“今青州黄巾,所在何处?”辛评又问。

“或屯兵于安平国内。”黄忠又答。

安平国,夹在中山国与河间国之间。亦与蓟国比邻。

辛评这便醒悟:“王上可是要断青冀二州黄巾勾连,败青州黄巾于安平。”

“然也。”右丞耿雍笑赞:“仲治果然大才。”

“卑下愧不敢当。”略作沉思,辛评又道:“黄巾虽杂,却非乌合之众。三十万乱军,绝非一战之功。当徐徐图之是其一。分化瓦解是其二也。若能收为己用,方为上计。”

众人闻言,相视一笑。

右丞耿雍抚掌笑叹:“仲治之言,竟与主公不谋而合。主公来信曾言,若能收降三十万青州贼众,可编为‘青州兵’也。”

自落座,便未置片语的辛毗,此时却语出惊人:“主公若得三十万精兵,何愁天下不定。”

右丞耿雍欣然点头:“辛氏二杰,果不其然。”

“国相位同太守,食俸二千石。且此位万众瞩目,若坦然授之,恐遭非议。不如,退而求其次。”乃王傅出声。

“如此,或可为长史。”蓟都尹娄圭言道。

“国相长史,不过六百石俸,太少。”王太妃不许。

“回禀王太妃。诸侯国相乃朝廷任命。若无国相,可暂置长史,代理国政。俸禄酌情升为千石,亦无可厚非。”娄圭再答。

“无国相只设长史。”王太妃这便领悟其语中深意。如此,既手握一国之政,又可免僭越之嫌。毕竟,一国之相,需朝廷任命,诸侯王无权自行授予他人。

“何不为郎中令,暂理国政。”王傅便又进言。

诸侯王宫,置郎中令一人,秩千石,主王宫大夫、郎等属官。王宫属官,诸侯王当可决断。再令其暂理国政,当可免僭越之嫌。

“如此,甚好。”王太妃点头应允。

蓟国亦是诸侯。却将国中属臣,派往邻国。暂领一国之政。

辛氏二杰,虽不置一语,却心生狂澜。

再联想。黄巾逆乱初,便避难蓟国六国馆中的冀州诸侯王。其中关窍,昭然若揭。六国与蓟国,必然关系密切。至于亲密到何种程度,非肱股重臣而不可知也。

待群臣商议完毕,王太妃遂隔帘问道:“二位可愿暂领郎中令一职,为中山王、河间王分忧?”

辛氏二杰齐声下拜:“臣,领命。”

“既如此。待下朝,便与右丞同往紫渊六国馆,拜见二王,即日赴任。”王太妃言道。

“喏!”二人这便退入侧室,等候右国相到来。

宫女奉上香茗糕饼,便纷纷退下。待中只剩二人静坐,辛毗这便开口:“敢问兄长。你我兄弟,如今可是蓟国之臣?”

“然也。”辛评轻轻点头。

“既是蓟王属臣,因何派往邻国?”辛毗再问。

辛评答曰:“王上与诸王,皆汉室宗亲。国难当头,互相扶持,亦是国之常理,人之常情。”

“王上意欲何为?”辛毗终于问出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