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宝回身去桌子上拿了一个文件夹交给李福兆,李福兆展开反递给李一鸣:“你看这样如何?”
李一鸣仔细看去,这上面第一页正是自己那份订单,后面几页列出的是这些产品应该向哪些公司采购,以及现在这些公司的股价。
都是曰本的上市公司!
这一个个都很聪明,可惜还有点不太够。
“美国那边也给我开几个账户,我也要用。”
“还要向美国公司采购?”李福兆皱起眉头,他不是没想过,但美国货明显价格高得多,就算他是共济会的,也知道在这一单里头美国公司占不了太多便宜,运费都不用算,光出厂价就高出百分十五。
李一鸣盯着李福兆的眼睛:“我想做空!”
“做空?”李福兆被吓了一跳,赶紧摆手,“为了区区一两千万港元的利润,不值当!卫生署的事好办,回头东西出来之后我们再约人来谈一下。”
“你以为我说的是苍蝇笼子的事?”李一鸣有些好笑。
“不是?”
“我这么大订单,说起来如果给曰本,那美国人就没了中国市场,那么当然得看空了,他们电视机是哪家公司生产的?做空它!”李一鸣说得理直气壮。
李福兆摇头笑了起来:“这个还真是没什么好做空的,明天我给你一份资料,你一看便知。”
电话铃响,李国宝去接起,听了两句便按住话筒对李一鸣说道:“那六个人认输了,不过明天想再比过,”
李一鸣点点头:“让他们再写协议。今天的那六份先收回来。”
李国宝干脆出门去督办此事,他是公证人。
李福兆给李一鸣添了杯水:“何必这样弄得沸沸扬扬?”
李一鸣喝了口茶放下杯子:“这才哪到哪,都有保密协议的。”
李福兆叹了口气,试探着问道:“就算他们叫来一百个帮手,也没多少钱吧?”
“小钱也是钱,内地很穷的。”李一鸣淡淡说道。
李国宝推门进来,六个律师拿着合同进来。
李一鸣接过合同看了一遍,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是李国宝作为公证人签名。
李国宝一声叹息,也不知为谁。
“行了,你们好好休息,明天加油!”李一鸣摆摆手,挥退了这六根讼棍。
“也不知道会招多少人来。”李国宝看着被关上的门,说道。
“按着今天这样子准备一些电脑吧。”
“还要准备?”李国宝吃惊问道,不把这些电脑弄坏就不错了。
“当然要准备,跟今天一样。”李一鸣看看叔侄俩,“我没太多时间,明天就不出去了。”
“明天不看厂了吗?”
“明天我看资料,下订单。”
李一鸣随口说了句换了个话题:“工厂的事,你们自己上点心,我不关心他们上不上市,”
李国宝笑了笑:“李生,你这些产品,未必都能申请下专利。”
“申请不下来就运去大陆销售。”李一鸣把销售两字加了重音。
叔侄二人脸上喜色一闪而过。
这些产品先不管是不是能在专利保护下横行欧美,但内地大陆可不管什么专不专利,
“明天签合同,找些人来帮着做,另外这些样品出来之后,需要提供一个价格,这样才好让人下订单。”李福兆说道。
“我准备布置一个商品展示区。”李一鸣抬头想了想,“就在四楼怎么样?”
“什么样的商品展示区?”
“展台式的。”
李一鸣拿出纸笔写了几个要求:“大概就是这样子,方便人用来体验。”
“这却是没什么问题,明天上午安排人布置就可以了。”李国宝和李福兆相视一眼,“李生,我想再问一件事。”
“什么事?”
“就是你对我们李家”
李一鸣笑了:“我对你们没有半点偏见”
叔侄二人听到这话,明显松了口气。
李一鸣随着两人走出门,突然之间脸上那张扬的表情收敛得一干二净。
“建国呢?”李国宝略小心地问了句。
“他走得累了,先去休息一下。”李一鸣随口说道。
其实李建国并不是身体有多累,而是脑子快被太多资料填炸了,他现在需要好好梳理消化一下,而且他也要用儿子教的那些方法试着去分析现在香江这些工厂的资料。
“晚上”李国宝想着这已经第二天了,总不能又睡沙发。
“没关系,有沙发。”李一鸣摇摇头。
“又睡沙发?”李福兆笑了笑,“我年轻时倒是可以,现在软床就没法睡了。”
李一鸣点点头:“年纪大心脏功能退化,身体姿势就对血循影响比较大。”
李福兆一脸懵逼,不过听到心脏功能退化这意思,颇有点紧张。
倒是李国宝似乎有点听懂,赶紧问道:“一鸣,你看我兆叔身体如何?”
李一鸣语气平淡:“还好吧,没什么大事。”
“小毛病呢?”
“小毛病?”李一鸣瞄了眼李福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些许小毛病就不用在意啦!”
李福兆不由苦笑,这小子习惯性胡说八道又来了。
“安妮,来三份粥。”李国宝吩咐了一句。
…
“刘局,要不要把赵红军叫来?”王大力轻轻问道。
“你去!”
“是!”
刘夏来手边的信纸上,写着几个人名,分别是陈长青、林登辉、赵红军、熊达、李一鸣和李建国,
面前的烟缸里头已经塞满了烟头,窗子开着,风从外面吹进来,却吹不开他紧皱的眉头。
六点钟首都来了的电话,来自于港澳办,要求他整理出李一鸣和这个赴香江考察团的情况汇报上去。
专案组从六点打电话一直到现在,名单不断地被送到他的桌上。
按着他的安排,专案人员问的是本月出差的人员,但其实目标只会是在九月七号那天下午出差的人员之中。
十分钟前,刘夏来在送来的名单中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陈长青。
陈长青,九月七日出差,目标地鹰城,现去香江考察交流。
看到这时,他后背马上冒出一股凉气,一条条线索被拧了起来。
李一鸣查敌特的场景一幕幕回放着,几天后周正的电话,超快的组团去香江
现在,整个考察团的资料都被重新调了出来,放在最上面的正是标记为陈长青的档案袋。
他几乎已经能肯定这个陈长青有九成的可能就是那个老榕,他去香江到底是为了外逃,还是为了传递情报?
还是为了一鸣同志?
…
三人来到李国宝的办公室坐下,先各喝了一碗小肠粥。
“味道怎么样?”
“还可以。”
“今天感觉自己真的好多了。”李国宝赞了一句,“我太太去做了胃部取样,还没有结果,不过我已经叫她也吃药。”
“你也吃吧!”李一鸣看看李福兆,“你也有。”
李一鸣这么一说,李福兆眉头一挑,伸手对着李国宝:“给我一颗。”
接过药就着水服下,李福兆知趣地并不提起下午的那些事,而是亲切地来了一句:“订单的事我已经安排了,明天约几个商社的人来见一下。”
李一鸣把碗放下,想了想:“董家的东方海外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李国宝看向李福兆,试探着说道:“情况很不好吧?”
李福兆知道侄子希望自己来说,也就点点头:“近年全球航运大衰退,董家业务被牵连很严重,倒是包家早就开始弃海登陆,很是明智。”
李一鸣当然知道包家收购九龙仓一事,那其实是夹杂在香江整个华进英退的资本运作之中。
虽然在李福兆看来这生意做得有大魄力,但其实现在的包家作为地产商人,对于李一鸣来说已无大用。
李福兆笑容满面:“包家把生意转为以房地产为主,现在倒是过得很是滋润,但当时董家却很是看好航运市场,让东方海外斥资26亿港元收购英国大型轮船公司,前不久又增资收购董氏家族旗下公司,发行大量优先股,…”
说到这李福兆微微摇头叹气:“董家大儿子建华不能说能力差,但少了点远见,而且力不足挽大势,这几天那东方海外就要停牌了,听闻说负债十五亿,其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