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章 丰富产品布局,精耕细分市场

现在已是10月,穆勒一篇论文都没有发表,一本专著都没出过。

在普林斯顿,论文或学术专著的数量、质量虽然不跟房子、职称挂钩,但这里毕竟是学术至上之地,论文或学术专著在多数教授心中占据重要地位。

“等等,格雷德,你刚才说我终于发论文了,有这么快吗?”穆勒问到。

“应该是预录,艾伦,难道不是你上传《巴拿赫空间可凹点和强光滑空间的问题》这篇论文到arvix上的?”法尔廷斯倒奇怪了,随即恍然大悟的看着沈奇:“是你吗,沈奇?”

沈奇说到:“预录是穆勒教授操作的,正式投递论文是我操作的。”

法尔廷斯教授发来贺电:“那我应该祝贺你们了,艾伦,沈奇。在我看来,‘穆勒-沈定理’的证明没有任何问题,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以你俩姓氏命名的这条定理,将会被广泛引用于巴赫拿空间相关的课题研究中。”

“格雷德,看来你也没那么讨厌。”穆勒说到。

“法尔廷斯教授说没问题,那应该没问题了。”沈奇觉得问题不大了,iu请的评审专家不可能比法尔廷斯教授更专业,顶多是持平。

“投去哪家期刊了?”法尔廷斯问到。

沈奇笑了笑:“《数学年刊》。”

“是吗?”法尔廷斯有些意外。

法尔廷斯是这家期刊的主编,稿子应该还在走流程,没到他最终批准录取的程序。

“那得按规矩进行正式评审,我需要回去再研究一下这篇论文。”法尔廷斯严肃认真的说到。

“老格雷德,你刚才不是说没问题吗?”穆勒教授又不高兴了。

“我说了不算,审稿人说了才算,我又不是审稿人。”法尔廷斯端着咖啡杯走了。

《数学年刊》是普林斯顿数学系,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数学期刊,为四大期刊之首。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成立之初,研究大楼正在修建,爱因斯坦、冯-诺依曼等首批研究员没地儿做学问,便在普林斯顿数学系大楼借宿了几年。

普大数学系、物理系,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之间关系处的不错,两家的科研人员经常走动,法尔廷斯之前也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数学部呆过几年。

《数学年刊》编辑部设在普大数学系大楼,就在沈奇喝咖啡这层的楼上。

“我实在是找不到一个弱闭凸集是近迫集,从而得到霍斯戴夫拓扑,我相信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位数学家能从这个途径证明x的每个闭凸集是逼近紧的切比雪夫集。”沈奇并不是太沮丧,反而兴致盎然:“一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这是条死路,因为我没有走到死胡同的尽头。”

“那你可有好的解决方案?”穆勒问到。

沈奇已有答案:“我的解决方案是,论断(3)单独成立新课题,我暂时将它命名为‘穆勒-沈近迫定理’,这个定理有待进一步验证,它可以看作‘穆勒-沈定理’的一个推论。”

“那么新的‘穆勒-沈定理’包含(1)、(2)两条论断,这已足够,我们将在几天内完成修订工作,并公开发布‘穆勒-沈定理’的研究成果。”沈奇给出了解决方案。

“实际上……我们相当于推出一款‘减配版’的‘穆勒-沈定理’。”穆勒教授很快明白了沈奇的新方案。

沈奇点点头:“穆勒教授这个比喻很恰当,对,减配版。实际上所谓的减配版是标准版,因为论断(3)可以看成一款新产品。”

“其实就是两款长度不一样但外造型大致一样的车身,搭载同一套动力总成系统,然后分别出售,好吧,大众经常这么干。”穆勒教授果然是德国人,一语中的。

“哈哈!”沈奇大笑,说到:“所以我买了雪佛兰。”

穆勒和沈奇一合计,就这么干,先推出低配版的“穆勒-沈定理”,满足市场上的基本需求,抢先占领这个细分市场。

高配版的“穆勒-沈定理”将在不久后推出,到时候给它取个新的名字,“穆勒-沈近迫定理”是个不错的选择,从而进一步丰富产品线,巩固“穆勒-沈”在这个细分市场的占有率及品牌效应。

“穆勒-沈定理”的修订工作很快完成。

“……证毕,我们得到如下定理:

令x是巴拿赫空间,则下诉论断等价为:

(1)如果x∈s(x)在s(x)上达到它的范数,则x是单位球b(x)的可凹点;

(2)x是强光滑空间。”

最后检查了一遍论文,穆勒教授亲自上传论文到arvix上预录。

论文正式投递的任务交给了沈奇。

论文名是《巴拿赫空间可凹点和强光滑空间的问题》,穆勒和沈奇均是第一作者。

论文的篇幅为24页,其中包含了“穆勒-沈定理”的完全证明。

当然了,“穆勒-沈定理”是穆勒和沈奇单方面宣称成立的,至于最终能否载入iu的数学定理大全,需要iu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