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章 即将逝去的青春

数论这个分支的发展历史近两千年,从丢番图到哥德巴赫、费马、梅森、黎曼,再到近现代的哈代、拉马努金、塞尔伯格、华罗庚、陈景润,以及半路出家的怀尔斯、法尔廷斯……可以写的东西太多了。

“这部科普类的数论专著,应该是七分讲数论发展史和数论学家的轶事,三分讲理论知识。”沈奇给尚未起草的《数论史》定下基调。

沈奇的远期雄心壮志是写一部史诗般的《数学史》,这可能要耗费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先从《数学史》中的一部分开始吧,试试水,练练手,写一部《数论史》。

《数学史》也好,《数论史》也罢,作者必须是数学家而不是文学家。

当然了,基本的文字组织水平是必须的,数学家至少要做到语句通顺,词可达意。

“所以‘穆勒-沈近迫定理’的证明速度要加快了,完成这个补充定理,我就集中精力编写《数论史》。”

证明“穆勒-沈近迫定理”的同时,沈奇继续带着导修班,辅导他的十二个男孩子。

导修班上,沈奇保持他一贯的辅导风格,讨论数学专业知识之前,先来一道数学史相关的问题。

沈奇在黑板上写下一些符号:f、Σ、e、i

沈奇提出问题:“是谁发明了这些符号?我希望你们考虑清楚之后再回答,如果答错,我将非常生气,并会毫不犹豫的给你一个c。”

f表示函数,Σ表示求和,e为自然对数底,i代表虚数单位。

数学系的学生天天和这些符号打交道,男孩子们异口同声的答到:“莱布尼茨!”

“嘿,奇,这题太简单了。”

“不可能有人不知道,是莱布尼茨发明了函数以及求和的符号。”

“奇,来几道有难度的题目吧,你可是证明了‘穆勒-沈定理’的人。”

“你在《数学年刊》以及《美国数学会杂志》上发表过论文。”

男孩子们纷纷抗议,沈奇今天出的数学史题目太简单了,他们要求加难度。

在国际四大数学期刊之首的《数学年刊》上发表论文,是件喜事。

以自己的姓氏命名一个新的数学定理,也是件喜事。

人逢喜事精神爽,双喜临门的沈奇最近走路的姿势都不一样了。

沈奇在几个月之前,原本是找一篇法尔廷斯发表于80年代的论文,结果无意中发现了未被iu认可的“穆勒-曼宁定理”。

沈奇的初心是想尝试一件有趣的事情,没想到收获颇丰。

“左眼皮跳啊跳,好事要来到”沈奇哼着小曲儿,漫步在普大校园内。

一转眼今年的感恩节就快到了,过完感恩节,圣诞节近在眼前。

过完圣诞节,欧叶和周雨安就该来美国读研了。

穆勒教授说,只要沈奇坚持每周三去数学系大楼三楼喝咖啡,凭借“穆勒-沈定理”和发表在《数学年刊》上的论文,沈奇肯定可以通过博士毕业答辩。

也就是说,沈奇喝咖啡喝到明年9月,就能获得普林斯顿的phd。

普林斯顿phd的获取时间下限是1年,即从成为博士研究生的那天起,至少需要1年时间才能获得phd。这是普林斯顿的规定。

沈奇服从规定,博士研究生刚进入状态,你就逼着我拿phd,多不合适呀。

博士研究生还属于学生阶段,半研半学吧。

一旦博士答辩通过拿到phd,那么沈奇就得找工作了。

沈奇的学生时代快要结束,满打满算还剩10个月。

沈奇很珍惜即将逝去的学生时代,他希望能在剩下10个月的学生时代中,再做一些有趣的事情,以纪念终将逝去的有趣青春。

“奇,很精彩的论文。”埃隆-林登施特劳斯教授偶遇沈奇,跟沈奇聊了起来。

“埃隆,你的《数论方法》第二卷什么时候出版?我迫不及待的想要拜读。”沈奇在数学系的人缘越来越好,地位逐步提升,他很自然的称呼菲奖得主林登施特劳斯为埃隆,亲切,热情,犹如老友。

普林斯顿的教授群体既教研究生也教本科生,在本科生课堂或普大某个角落遇见一位菲尔兹奖、诺贝尔奖得主,属于常态。大多数菲尔兹奖、诺贝尔奖获得者并没有什么架子,当然也有脾气古怪的大牛。

不管是正常的还是古怪的,在学术第一的普林斯顿,赢得教授、学生甚至清洁工、图书管理员的尊重和关注,最有效的方式是在学术上取得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