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3章 量子计算机的验证

盘院士如果带着它的量子计算机穿越到90年代,那他几乎是无敌的。

然而现在是21世纪,老一套已经过时了。

qpu拖拽alice和bob,步履蹒跚的进入21世纪。

在21世纪,盘院士不相信任何外国团队创立的理论,他只相信自己的团队。

但问题是,盘院士的团队给不出理论上完美的新方案,他们不是理论学家,他们是一群顶尖的应用学家。

所以盘院士邀请中国基础理论大师沈奇帮他解决问题。

21世纪的量子密码界群雄割据,这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深受盘院士信任的沈奇,他给出的理论方案被输入量子计算机系统。

沈奇烧脑好几个月独创的厄米特多项式的新微分表达隆重登场。

基于算符厄米特多项式的正规乘积形式,瞬间生成数万组新的生成函数。

之前从没有人见过这数万组新的生成函数,包括沈奇在内。

沈奇眼睛瞪的老大死死盯着住屏幕,他给出的是一条理论原则,量子计算机在他的理论基础上计算出所有可能性。

qpu刷新数据的速度越来越慢,alice和bob变的老态龙钟,他俩再也不能像孩提时代那般活蹦乱跳。

“alice罢工!”

“bob罢工!”

“qpu不太稳定了,盘院士!”

工作人员喊了起来。

“开启备用液氮制冷系统!”盘院士当机立断做出指挥。

备用液氮制冷系统投入使用,在双制冷系统的保驾护航之下,脆弱敏感的qpu终于恢复常态。

实验室的全部机器满负荷运行,面积占整栋科研大楼3的实验室,消耗了全楼90以上的用电量。

“alice和bob每次进入这个环节,总会出现问题。”盘院士对沈奇说到。

“运算量太大了,重点是alice和bob对于我的运算逻辑,貌似有点不适。”沈奇凝眉沉思,他想帮助alice和bob迈出关键的一步。

盘院士无奈的说到:“看来电脑超越人脑在短期内难以实现,至少我的qpu难以驾驭沈奇你的理论,它快被你玩坏了。”

沈奇给了吴主任团队四天的休息时间,也是给自己一些缓冲时间。

《霍奇猜想拓扑学方法》这个版块是沈奇起的头,吴主任当初一拍即合,咱们中心跟着沈教授干大事!

三大版块中最具创造性的是沈奇主抓的代数几何版块,最复杂的是吴主任负责的拓扑学版块。

本来就很复杂,现在被吴主任越研究越复杂,沈奇当场给不出解答,所以建议放假四天。

这四天中沈奇和盘院士秘密见了一面,解答盘院士的困惑。

这栋大楼四处安装摄像头,24小时无死角监控,属于保密性质最高的科研机构。

“所以通过这些生成函数导入素数载体,从而连接量子混沌系统,黎曼定理的基础性质保证了量子密钥的绝对安全……理论上貌似无懈可击,但是沈教授,你的深奥理论和自创的方程组,我们的qpu计算了两个月也没个结果啊!”几个月不见,盘院士的白发添了不少。

q即antu(量子),qpu是量子处理器,一台量子计算机中最核心的硬件。

“是不是实验过程中出了偏差?”沈奇皱了皱眉头,关于理论方面他已解释的很清楚,问题是盘院士的量子计算机不买账。

无法被实验证明的理论,是不能投入大规模应用的。

盘院士非常着急,他知道全世界研究这个领域的顶尖团队不止他一家,至少美国柯朗研究所也在干着类似的事情。

“跟我来。”盘院士拽着沈奇手,强行拉着沈奇跟他走。

“去哪?”沈奇问到。

“实验室。”盘院士拉着沈奇七拐八弯,来到一扇金属门之前。

盘院士取下眼镜刷瞳孔,金属门滑移打开,沈奇终于见到并进入了传说中的中国量子计算机实验室。

工作人员拿来两件干净的白大褂,盘院士、沈奇一人一件披上,这是科研人员的战衣,他们在另一条战线上为国征战。

沈奇原以为屡创世界纪录、刷出18个量子比特纠缠的盘字号量子计算机,是一部带有科幻色彩的酷炫机器。

这台量子计算机就在沈奇眼前,酷倒是很酷,就是有点乱。

盘院士团队自主研发的中国量子计算机系统外壳高度超过4米,有三米多宽。

硬件包括复杂的低温制冷系统、防护罩、io系统,两只手指那么粗的缆线在实验室内纵横交错,沈奇差点被缆线绊倒。

缆线中的大部分连接到制冷系统,闭式循环冰箱中的液氮24小时维持零下273135摄氏度的低温。

这么多复杂的硬件只为支持小拇指盖般大小的qpu,由容纳着若干铌制微型环晶格组成的量子处理器脆弱而敏感,它只能在绝对零度附近的温度中正常运行,以屏蔽磁场、隔离震动等外部因素的干扰。

量子密码的实现依赖于量子基础物理,也就是说量子密码只能运用于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应用场景中。

经过科学家多年的努力,量子计算机由概念发展为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