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的地位、口碑、影响力很重要,一位菲奖得主凭借他的大名,随便写写立项报告也能很快拿到充足经费。
菲尔兹奖大佬、数学之神、连破三大数学猜想,这些名号和功绩是无形资产,代表着名誉、权威性和源源不断的科研经费。
沈奇在物理界没啥名号,写过几篇大多数人看不懂的物理论文,做了个半成品地震预测模型,一个国际物理奖项都没得过。
量子密钥那个课题是交叉项目,沈奇的工作以数学为主,结合了一些量子物理的特点。这个项目的具体研究成果和技术细节暂时无法公开,你不公开,人家没法给你评奖。盘院士他们只能推荐沈奇评选院士,以作补偿。
“刷刷物理界的声望吧,可公开的那种。”沈奇开始推进《缺陷拓扑学研究在凝聚态物质中的应用拓展》的具体工作,经费没批没关系,理论工作可以先行启动。
缺陷拓扑学一旦取得理论研究成果,便可应用在纳米材料、超导体及超流体、复杂氧化物、有机材料等凝聚态物质上。
首先还是要建立理论基础,然后找点材料实验一下,这是沈奇的构想。
所以沈奇申请了500万的经费,这个项目不是纯粹的脑补项目,需要购买一些基础的凝聚态物理实验设备及原材料。
设备和原材料没买回来之前,沈奇通过计算机模拟凝聚态物理实验,研究对象为alo3srtio3。
osto异质界面高浓度、高迁移率的准二维电子气(q2deg),这种具有新奇物性的氧化物异质界面不仅包含物理,也将对未来电子器件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物理界关于q2deg的起源机制仍然存在争议,部分物理学家认为o表面处氧空位的产生或表面吸附物,或界面处阳离子混杂等这类外部作用是q2deg的产生原因。也有一部分物理学家倾向极化灾变理论。
国内最新版的凝聚态物理教科书也不算很新,讲的都是十几年前的最新理论,近期的前沿领域研究成果未被写入教科书。
这也是沈奇的一线科研人员只招博士的主要原因,没做过博士的人,很难接触到最新的前沿科学信息,即便接触到了,因为理论知识不够深厚也看不懂。
沈奇目前没有一位物理博士下属,物理前沿领域的研究只能他自己操刀。
q2deg的起源机制应该算是凝聚态物理界的一个未解难题,不管是“外部作用派”还是“极化灾变派”,都无法拿出一套严谨的、成熟的理论体系来解释实验现象。
沈奇凝聚态物理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就是干这个事情的,专门解决那些可做实验但无成熟理论支撑的课题。
燕大去年拿到的科研经费接近30亿,是科研大户。
沈奇数理研究中心目前获批两个数学课题项目,经费为205万。
这205万不是直接发钱给沈奇,这笔钱打到了燕大科研处的账户上,燕大科研处统筹管理整个燕大的科研经费,各项目承担部门按预领、报销的程序滚动领取自己部门的科研经费。
沈奇让文燕去科研处预领205万中的30万,后续根据项目推进情况、实际发生费用、开的票据继续申领剩下的科研经费,这是财务与财务之间的专业操作流程。
谈钱伤感情,国家最近几年对科研经费管的很严,经费申领程序繁琐到连财务人员也抓狂。
但沈奇这30万预领经费很快就到位了,一是他的名头大,二来这钱也不多。
燕大全年近30亿的科研经费,先拿出30万给沈奇去做实际工作,这算不上什么大事。
资金到位了,那得购置一些项目必须的硬件、软件。
对于搞数学的人来说,最昂贵的设备或许就是数据处理设备,也就是计算机。
沈奇数理研究中目前获批的总预算是205万,实际预领30万,也买不起太牛逼的超级计算机,只能买几台性能不错的普通计算机,再购置几套正版软件。
剩下的钱,沈奇用来订阅数学四大期刊、国际上主流的几家物理期刊。
30万很快就花的差不多了,还得留点的钱出差、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以及其他杂七杂八的日常事务。
沈奇的凝聚态物理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缺陷拓扑学研究在凝聚态物质中的应用拓展》申报973项目已获得同意,国家相关部门的意见是,这个项目肯定是要做的,也支持沈奇做这个项目。
经费方面,相关部门尚在审核,沈奇申请了500万,罗列了详细的科目预算,最终能批多少钱他也不知道,等着吧。
在等待973项目经费预算批准的时间内,沈奇数理研究中心新到位了两名员工,一位40岁的女员工是文燕的师姐,负责财务,另外一位男博士安排到数学室工作。
初来乍到的数学博士姓韩,来之前在水木数学系工作,是于磊的师兄。
韩博士非常优秀,主攻领域是应用数学,沈奇需要几位应用数学领域的人才,韩博士来的正好。
大家都在大海淀混,谁跳槽去了哪里,打听一下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