铈镓铜金属塑料的论文由杨定天主笔,段性项目总结报告由汤元来写。
两人都是88万元级的得力干将,非常熟悉这个项目,很快就完成了论文和总结报告。
有实际成果,有文章,有总结,相关部门很满意faster的进度和产出。
主管部门和燕大分别表彰了faster项目组,望各位科研人员再接再厉,再创新高。
今天正好是faster项目组成立一周年之际,去年此时,沈奇找物院借调了10位研究员到项目组。
一年过去了,沈奇面临一些人事问题。
杨定天从中心成立不久后就跟着沈奇,属于中心的编制。
也就是说杨定天的人事考核归属中心,他的工资、奖金、补贴、加官进爵、后勤保障等事宜由沈奇说了算。
物院借调的10位研究员跟着沈奇做项目,他们的人事编制依然属于物院。
年底考核,沈奇给了杨定天最优的考核档次,但沈奇无法对另外10位研究员进行人事考核。
有些研究员跟沈奇抱怨,物院给他们的年度考核非常一般,就是不涨工资也不降工资的那种档次。
包括沈奇的中心在内,燕大各部门对员工的考核都分为a、b、c、d四个档次。
a,年度表现极其优异,涨两档基本工资,评职称、分房子时做为重要依据。
b,年度表现优良,涨一档基本工资。
c,年度表现普通,不涨工资。
d,年度表现糟糕,降一档基本工资,三年内不考虑评职称、分房子等事宜。
沈奇给了杨定天a,但汤元他们在物院拿的基本上都是c。
作为管理者,沈奇可以理解物院的做法,a、b是有名额比例限制的,十位借调的物理研究院一年以来没帮物院干活,物院给他们c很正常。
并不是物院针对谁,物院的院长也有他的考虑,毕竟他要照顾一下没进入faster项目组的那些员工。
于是沈奇跟物院宁院长说:“这样吧,宁院长,借调的十位物理研究员,他们的人事编制全部划拨到我的中心,我这边人少名额多,a、b的名额今年都没用完。”
对b178样品的微米级加工,由项目组第一实验员杨定天主操作,他的动手能力最强。
汤元打第一辅助位,他负责监控实时数据、调整设备参数,与杨定天充分联动。
其余人员做好接应准备,沈奇把控全局。
嗡嗡嗡,设备启动,一场微米尺度的技术攻坚战上演。
“关闭气体保护。”汤元熟练操作各种设备,为主操作师杨定天保驾护航。
“b178-1开始加工,启动fib。”杨定天通过电子显微镜全神贯注盯着样品。
实验室里只听见杨定天和汤元之间的交流声,语句短促。
这种实验至少要两个人同时操作,每一个关键实验步骤,一人报出欲操作的程序细节,另一人回应一句以作确认。
即便这些先进设备有防错设定,但在ai没有普及之前,直接操作设备的是人。
只要是人就有可能犯错误,所以需要互相提醒监督。
聚焦离子束在b178-1铈镓铜金属塑料样品表面进行刻蚀,这是非常精细的技术活儿,被加工的样品直径只有100微米出头。
加工环境中,温度以每分钟20摄氏度的上升速率,快速来到120度。
“温度120摄氏度。”
“温度120摄氏度。”
杨定天、汤元先后报数。
沈奇做出重要指挥:“保持这个温度,进入充型阶段。”
金属塑料在室温下具备金属的强度,加热之后在过冷液相区具有良好的充型能力,这是常规晶相材料无法做到的。
大家紧张而期待,在一系列复杂的操作后,杨定天加工出一个齿轮。
这个齿轮的直径是100微米即01毫米,和人类头发丝的直径接近。
显微镜下能观察到这个袖珍齿轮的轮廓清晰完整,并且尺寸精准,这说明样品的强度足够高。
微小齿轮的xrd衍射图谱显示出明显的馒头状衍射峰,没有很尖锐的晶化峰,说明齿轮是完全非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