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如何,汤元在学术态度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沈奇决定给他一个机会,或者说机遇和挑战并存:“我准备在中心建立凝聚态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faster项目组是班底之一,后续可能还会组建新的凝聚态物理团队。凝聚态物理有很多研究方向,faster项目组由你负责,主要研究非晶材料方向。”
汤元在圈子里混了这么多年,他知道游戏规则,沈主任这是要提拔自己,当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带队小老板。
带队小老板基本上都是长江学者,要么就从国外请回来的牛人。这些人是院士预备役,时刻准备着更上层楼,晋升为真正的大佬。
“谢谢沈主任,我尽力而为!”汤元还是有压力的,也有动力。
沈奇话说的很明白了,今后将在中心引入竞争机制,不止一支凝聚态物理团队同时推进相关方向的课题研究。
为了打造沈奇数理研究中心凝聚态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沈奇肯定是要从外面再挖些精英过来,从而实现人才升级。
一旦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了,经费什么的就会按新标准实施,沈奇他们就能做一些意义更重大的事情。
除了粉丝来信,沈奇偶尔也会收到学术论文稿件,期刊那边发过来的,邀请沈奇做审稿人。
普通期刊也不好意找沈奇做审稿人,找他都是国际上著名的学术期刊,有数学期刊,也有物理期刊。
审稿这份工作是没有报酬的,审稿人完全是凭借一颗赤诚的学术热心做这份工作。
当然了,大多数顶级权威学者都有这份热心,他们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会审别人的稿件。
沈奇眼前有两份稿件,一份来自普林斯顿主办的《数学年刊》,另一份来自美国物理会主办的prl。
沈奇先审数学稿件,这是数论方向的论文稿。
最近几十年,费马大定理被解决了,黎曼猜想被解决了,哥猜被解决了。
数论领域只剩下一个难题,bsd猜想。
不少数论学者尝试往其他领域转型、跨界,如今依然坚持在解析数论这种超硬领域的数学工作者,如珍宝般珍贵。
这篇数论论文的通信作者名字是sali-ohayon,通信地址是麻省理工。
这是单盲审稿操作,沈奇知道稿件作者的基本信息,作者不知道审稿人是谁。
看名字,沈奇觉得这位it的通信作者应该是个阿拉伯人,或者阿拉伯裔。
这篇论文是解析数论方面的,写的很硬,真的很考验审稿人的硬分析能力。
审稿人看不懂稿件的情况并不少见,好在这篇数论论文交到了沈奇手中,他颇有兴趣的审了起来。
春节前沈奇参加了一场科学界的高端年会,和其他院士们畅谈很久。
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的院士们都很关心沈奇数理研究中心的发展,沈奇也谈了谈中心的现状。
谈完之后,沈奇自己总结就是,我的中心目前处于游击队阶段,还算不上是一支正规军。
“沈奇,你可以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了。”曾委托沈奇解决量子密钥问题的盘院士说到。
“有这么个想法,也提过,上面不是还没答复吗。”院士有很多,分为犇、牪、牛等不同级别,沈奇在其他人心目中算是个犇级院士。
其他的犇级院士,掌管着各个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沈奇刚回国的时候,没钱没人,没出科研成果,自然不好意思提什么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心发展了几年,逐步壮大,沈奇将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计划提上了议程。
中心现在的工作模式是,课题项目主导一切。
n-s方程项目,沈奇拉上威腾,和周雨安、萧俊龙一起忙活一年搞定了。
数学大一统项目,沈奇拉上李真强和自己的老婆,立项一年了,没啥具体进展。
理论项目,沈奇再次拉上威腾,目前由沙东东、屈洋跟进立项报告的审批进度。
faster项目组专门做凝聚态物理课题,也只有这个项目组有点正规军的意思。
所以沈奇笑称,他的中心是一支游击队。
而现在,沈奇准备完成游击队到正规军的过渡,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
犇级院士掌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不管是经费还是设备、科研人员数量和质量,基本上就相当于一个独立的研究所了。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构架通常是,大老板是院士,大老板下面会有几个长江学者级的教授,他们是小老板。
每位长江学者小老板带一个科研团队,其中的骨干是年富力强的副教授、中青年教授。
团队里的副教授、中青年副教授根据个人的专业方向,组建不同的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研究小组里面干活的是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可以理解为打工的。
科学家和科研民工有天壤之别,沈奇他们中心,能称得上科学家的只有两人,他和威腾。
整个沈奇数理研究中心,目前具备国家重点实验室雏形的,是faster项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