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农村里的打工者也出现了。与其它城市一样,宏州也设立了专属的“经济开发区”。优惠的政策多多少少吸引了一些商人,他们附近开设工厂,因为这里的小面积住宅很多,租金便宜,打工者们也就宁愿舍近求远,每天把大量时间花费在上班路上。
总之,这里是宏州市一个很奇葩,也令所有市府领导为之头疼的毒瘤。无论市长还是市高官,每一任上台后,都会首先关注这个地方,也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是想归想,到了真正实际动手的时候才突然发现,铲掉棚户区花费的代价太大了。那会把城市银行账面上为数不多的资金消耗一空,还需要更多的后期投入,才能初见雏形。
精明的官员都会算账。在“实际解决民生问题”与“政绩”两个相辅相成,却又在很多时候截然对立的问题面前,他们往往会选择后者。这个世界上的确有,也有式的优秀干部,但是身为城市领导,他们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思维。
旧城区暂时不管,集中资金和精力全面开发新城。只要新城建好,各种设施跟上,教育、医疗、治安、绿化……人类都喜欢美好的东西,我们向往的生活从来就是充满光明。到了那个时候,棚户区的居民自然而然就从肮脏黑暗的小屋子里走出,主动离开那个充满罪恶与污秽的地方。没有人,铲除一片废墟也就花不了多少力气。
不能说这种思维有错,但是在制订计划的时候,上位者们从未想过事情会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
宏州的新城很漂亮,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但是新城建好了,棚户区仍然还是那个样子。没人愿意搬迁,也没人按照领导的想法“离开黑暗,走向光明”。
原因很简单:我们没有钱。
从新城计划在图纸上开始设计,到基本上全面建成,前后花了十多年。市府领导换了一任又一任,棚户区的改造方案仍然被束之高阁。之前的领导带着政绩走了,之后的领导同样还是只看“政绩”两个字。前些年《人民的名义》热播,很多人都为剧中的易学习书记为之感慨,机关单位也专门以此展开了学习,可是真正换到现实生活,没几个人能做到剧中演员的那个样子。
宏州南面靠近郊外的地方,是一片密密麻麻的棚户区。住在这里的人数量约在三千左右,大部分是外来的打工者,只有极少数本地居民。
这里并非本来就是这样。
铁路货运站在三里外的西面,往东绕个圈过去就是国道。最初改革开放那几年,宏州的城市规划一直很乱,毫无远见的上层官员们只想着引进外资,无论商人们提出任何条件都会答应。“深城速度”、“沪州奇迹”、“本省份的经济文化中心”一顶顶大帽子,一个个震天响亮的口号,各种项目纷纷上马,根本不管宏州本地情况是否合适……就这样,耗资巨大的大型货运中转站建立起来,看到其中有利可图,各路神仙都想分一杯羹,短短半年内,周边建起了六个“驾驶员城”。
按照现在的标准,那都是些不上档次的便宜旅店。不可否认,在那个时期的确发挥了作用,也给货运站往来的大货车司机带来了实惠,提供了住宿休息的场所。可是随着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再加上宏州本地对警用资金投入量严重不足,这一带也就逐渐失去了监管。先是寂寞的男人需要女人,十块钱一次的站街女成为各个小旅店的醒目招牌,然后小餐馆的特色餐饮也逐渐失踪……原因很简单,最早开餐馆的那些人都发了财,对几块钱一份的快餐已经不屑一顾。他们开始经营转向,把目标瞄准了居住在市中心位置,收入更高,对餐饮要求更严格的中、高档顾客。
昔日辉煌不可避免的衰败下来。随着省、市级别的高速公路开始修建,国道也变得年久失修。收费站里坐着漂亮的年轻男女,对外宣称“免费”的旧公路也无人过问。当然,名义上仍是省里交通部门管辖,却很少,甚至不再下发维护资金。管它烂也好,坑坑洼洼也罢,反正大部分车辆都从高速公路走,谁喜欢在旧公路上忍受颠簸,那就是自己的问题。
棚户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渐渐产生。就像一根深埋的地里的野草,靠着稀稀拉拉几滴雨水蹿了出来。疯狂吸干周围土壤里的营养,如今只剩下残枝败叶,无人过问。
只要愿意,你可以在这里找到很多市中心看不到的东西。
“录像厅”的招牌不知道挂了多少年,漆面斑驳,照例还是一块小黑板,上面用粉笔更换着每天不同的播放名目。从大鼻子周法哥当主角的《英雄本色》,到今年刚上映的《复仇者联盟第三部》,都可以在那块肮脏的屏幕上看到。
女人也涨价了。从早些年的五块,然后十块,现在变成了二十。她们要么又老又瘦,要么干脆就是胖得跟猪没什么区别。廉价的脂粉涂抹在脸上,暴露的着装也很便宜,不过是几块钱一件的吊带衫,还有不知道穿了多久,到处都是破洞,却另有一番性感情趣的烂丝袜。
想要在这里找到年轻漂亮的女人很困难,但是这里仍然还有很多大货车司机喜欢过来。南来北往的汉子本身就不会计较太多。在他们看来,二十块一次的女人与五千块一万的外围女区别不大。只要能够释放身体里积蓄太久的雄性荷尔蒙,管她十八岁还是八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