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 再见书法谱

陈蘅答道:“换了榻,换了地儿,有些不适,昨晚睡得甚好。”

莫老夫人道:“望月阁若需要什么,只管与你三舅母说。”

“阿蘅省得。”她坐在莫老夫人身边,莫老夫人一脸宠溺地握着她的手。

陈蘅路遇水匪之事,莫老夫人已经听说了,已叮嘱儿孙,这件事万不能张扬出去,若是他日有人问起,只说水匪认错了人。

莫七少夫人笑问道:“永乐表妹此来广陵,可带了不少好东西呢。”

昨儿一出手就给了莫静之一幅名家真迹,消息传出,没有不动心的。

她用手推了推自己只得两岁余的嫡长女,仿佛是告诉陈蘅,你也是表姨,不能忘了这个晚辈。

莫老夫人瞧到眼里,心下气恼不已,四夫人不清醒,连带着她帮七郎娶的媳妇也是眼皮子薄的。

陈蘅道:“听闻江南富庶,准备将这些东西卖个好价。永乐县穷得很,得了银钱,我还得重建县城,修建城墙,更得建郡主府,荣国府别苑、莫氏别苑等。

外祖母,待我将新县城建好了,阿蘅送你一座体面的别苑,你老得暇可一定要去永乐县玩。表兄们可以去永乐县的百里森林狩猎,还可赏景。”

莫老夫人不想离开家,上了年纪,哪儿都不想去,但陈蘅这话说得好,很是熨贴人心,哈哈笑了起来,“阿蘅送我们的莫氏别苑,不知会建成什么样子?”

“就建一座四进的别苑如何,虽不如莫氏大房的府邸好,却能让外祖父、外祖母住得舒坦,我再修上大舅、二舅、三舅、四舅的寝院,这四处寝院俱建成二进的,清心堂居中,四位舅舅各居一方……”

莫老夫人又是一阵笑。

莫静之道:“表妹建永乐县,自己筹银子?”

“永乐县的百姓日子原就过得艰难,若再加重赋税,他们的日子就更艰辛了。珠宝首饰、字画典籍与瓷瓶摆件留着也无甚大用,倒不如售个好价儿,用这些银钱来建永乐县城。”

陈蘅说得轻浅,可在众人听来却不由得多想。

莫静之心下暗暗羡慕不已,此次陈蘅来,带了不少的大小箱子,早前以为是送莫家的,现在才知道,她带这些都是为了变换成银钱,为了建永乐县。

同样是贵女,她却不如陈蘅有钱。

慎二少夫人看全家对这门亲事颇是期待,若莫恒之娶了这样一个女子过门,自己这长嫂的怕是压不住她。

她真不希望莫恒之娶陈蘅,可她说了不算,就连自己的丈夫对这门亲事也是真心希望能成。

此刻的陈蘅,令莫松大娘与杜鹃将库房里的书籍搬到阁楼。

几箱子字画、书籍一些是常见的,一箱箱地翻阅之后,竟发现九幅名家字画,一幅前朝的,两幅小书圣的,甚至还有一幅卫夫人的真迹,再剩下的都是最近百年的名家真迹,有的还活着,有的已经作古。

陈蘅小心地将真迹放到自己装真迹的箱子里头。

整理第二遍的时候,发现其间有一本泛黄的羊皮封皮手札,外面写的是《诗经》二字,书法不算多拔尖,亦不算差,她眯了眯眼,好生眼熟。

是了,前世她去都城灵隐寺上香,在庙会看到一摆书摊的瘦老翁,她蹲下身子,信手拿起的正是这本。

瘦老翁道:“这是手抄的《诗经》,夫人想要,看着给点钱便是。”

陈蘅翻看羊皮封皮,里头的内封上却写的是“书法谱”,她再往后翻,里头的笔迹越来越熟悉,这才豁然明白,这是传说中大书圣少年时期看过的一本奇书,也是这本名为《书法谱》的手札,让大书圣的书法一日千里,终成一代书圣。

前世见过的手札出现在面前,她难掩激动,启开封皮,但见内封上写的是“书法谱”三个字。这三字如游龙走凤,颇有些特色,真真与她在前世庙会上捡到的一本书一般无二。

当时,她给那瘦老翁付了一两银子。

瘦老翁问:“夫人还要别的书么?”

这卖书的老翁不识字,身材不高,似江南水乡的人。

难不成,他不是百姓而是水帮的人。

陈蘅故作淡然地将书递给杜鹃收好,又在小摊上挑了两本书方罢。

她的书法也是自得到这本奇书后方突飞猛进,只她未将自己的书画才学展现世人,不被人知罢了。

她细细地看过,前世虽瞧过,而今再看却别有另一番感悟。

杜鹃在外头道:“郡主,天色不早,早些歇息罢,你昨晚便未歇好。”

陈蘅应道:“我一会儿便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