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章 落脚

想到都城那偌大一份嫁妆、家业,而今落到莫静之手里,有了出息拿不到,还被莫静之贪了去,莫氏的心情很是郁卒。

她不止一次地想:莫静之未出阁前,原是清高无尘,目无金银的女子,如今怎的就钻到钱眼子里了。

莫老夫人问道:“阿西今儿好些了不?”

莫三夫人道:“大好了。”

莫三舅来了永乐邑后,大病了一场,这其实是一路上积攒下的病气,操心、挨饿、奔波,尽数压到他一个人身上。

“自家的铺子也早些开起来,想开成什么,让阿西唤了郎君们细细商议。”

莫老夫人想着这么大一笔产业,是女儿给送来的,还是外孙女给置的,可她的贴己银子全花光了,若不是女儿、外孙女贴心,这一家上下可怎么度日?

莫西带着四个儿子、一房妻在永乐邑安顿下来,接着就是给几个儿子每人给了两个铺面,若是赚了钱,算是他们自己个的零使。又派了自家的庄头去莫氏的果蔬庄子上学习侍弄果木、菜蔬。

莫氏给的山头也是极好,是杨造林第一年带人种的果木茶树,里头还有三百多亩的菜地,或种菜,或种粮食皆可,山上又养有鸡、兔等家畜。

莫老夫人收留的几百个难民,有会养鸡、养兔的,便安置在果蔬庄子上,有会种粮食的安顿到田庄上,有的成了佃户,有的是帮衬庄头。其间几户以前原就做了下人,因前主子走散了,继续做下人服侍。

早前,所有人都以为,适合新地方、新生活的人当是孩子,未想莫老夫人却是第一个适应永乐邑生活的人。她每日早起,侍弄陈蘅送她的几盆兰花,又活动一下筋骨,陪几个重孙说说话;晌午睡一会儿,之后就是与儿妇、孙妇们闲聊。

这日,正吃着自家菜蔬山庄送来的新茶,就见莫四郎家的女儿带着两个娘子进来,兴奋地道:“十叔母、十一叔母,明儿城里有祭天祈雨会。”

十少夫人沈氏微眯着眼睛,“真的啊?”

沈氏拿了银子置了两处三进的宅子,又置了几处店铺。

三夫人未离开,而是与莫氏一道随莫老夫人进了院子。

迈入院门,里头的窗帘、窗纱,就连廊下挂的灯笼都是新的,式样也别致,廊上垂着蘅芜、薜苈,拐角处摆了两盆难得一见的名品蕙兰。

老夫人心头一暖,“这是阿蘅布置的?”

“阿蘅亲自布置了你老的寝院、三兄夫妇住的寝院。其他院子虽不差缺物件,还是由各位侄儿、侄儿妇亲自布置的好。”

莫老夫人低应一声,转眼三年未见陈蘅,身量比早前所见更高了些,凹突有致,瞧上去宛如依旧是二八年华。

陈安这一死,陈蘅的婚事给耽搁了。

外头兵荒马乱的,一入长河镇的邑南关,立马就感觉不一样。长河镇不大,只得一条街,可街上该有的铺子一家不少,长河镇又唤“长河邑”,曾是长河县最富庶的乡镇之一,只是现下成了冯娥的封邑。

故而,进入永乐邑,便有大邑、小邑之说,大邑是指永乐县城,小邑则是长河镇城。

莫氏因娘家母亲到来,留在莫府照应,当日没回陈府。

抵当永乐邑不久,莫三舅因一路操劳,大病一场,又是咳嗽,又是发热,待医官署的医官去了几趟,开了药,方才有了好转。

莫家的几个郎主、夫人、少夫人也齐齐在在府里调养。

这日,莫氏将莫府房契,与半条城南街的店铺房契一并交给了莫老夫人。

莫氏道:“另半条街建有三进、二进、一进的宅子,又有店铺。阿蘅还指望着能卖回一些本钱。但这半条街是挨着莫府的,我就先给母亲。另有三千亩良田,两千亩在双坝镇河东,一千亩在河西,再有一座山,山上种有果树,亦有佃户与管事看守着……”

莫三舅一家要来永乐邑长住,这家业就得置上一份,不能太薄,还得说起来让人过得去。

莫老夫人握着厚厚的地契、房契,“这得不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