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三章 机会

钱大公子揖手唤了声“父亲”,钱武道:“大儿,近来抽空帮我收集有关江南的县志、风土人情,你读书虽少些天赋,为父入了吏部,体面的官职谋不到,这小吏总能替你谋到。记住了,你要与燕京人打成一片,一定要替为父收集更多江南的消息,包括江南的世家、名门……”

钱大公子道:“母亲,我来扶父亲。”

钱武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全家。

他扶住钱武。

钱夫人道:“我让大儿妇给你煮碗醒酒汤来。”

她是妇人,不大过问外头的事。

但她知道,全家的荣辱都系在丈夫身上。

钱武不仅是一家之主,而是钱氏的族长。

就连钱文这个长兄也处处听钱武的。

几个儿子对这个父亲更是敬重有加,事事听从。

钱大公子道:“父亲,你是不是在王家打听到什么?”

“王灼有个好妻子,以为父判断,定是冯娥入宫求了娘娘,娘娘才会费心替他安排后路,可惜呀,王灼太过清高正直,恐怕要让娘娘失望了。”

“父亲的意思……是你想取王灼而代之?”钱大公子的声音很小。

钱武道:“为了兴盛钱家,为父可以做更多的事。你知道娘娘是如何替王灼谋划的,让王灼去徐州任知州,实为水军的粮草官,一面为官,一面研究江南局势,一旦水军攻下江南,就任他为江南大都督,让他去治理江南,成为一方大吏。

若是治理好了,论功行赏,一个世袭爵位是跑不掉的。在帝后眼里,打江山易,治江山难。这句话,你能听出什么?”

钱大公子道:“帝后这话的弦外之音,是说一旦治理好江南,其爵位不会输于打江南的将领。”

钱武连连点头,“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王灼没有这个才干,难不成还不许为父有。”他伸出手来,“你可是长子,当明白这里的轻重。”

“我去徐州主要是配合他,负责粮草后勤之事,没有多大的危险。”

但若攻下江南,因陈义是定王府的人,定会如实给王灼请功。

王灼不知道陈义与陈家的渊源,也不知道陈义的妻子是袁东珠的妹妹袁明珠,只当真是定王府的侍卫出身,受过定王父子的大恩。

钱武道:“王贤弟去了那边,还是小心谨慎的好,虽说将领是出身定王府,也得与人友好相处,逢人只说七分真,留下三分待观察……”

他像一个兄长一样地与王灼说话,这令王灼颇是感动。

多少年了,就没人与他说过这些,就是定王也没有。

定王待他不近不疏,毕竟,他娶的冯娥是庶女,正经说起来是外室女,而定王的儿女好些个,真没多看重冯娥这个女儿。

钱武叨叨叮嘱了一大堆。

王灼感动之下,“陛下要我多留意江南局势、民风民俗,让我去徐州,也有攻下江南后,重用我去江南为官整顿官场、教化百姓,治理江南比攻江南更难。”

难,但同时功劳也更大。

钱武脑子里一转,立时就明白了这内中的原由。

“王贤弟得陛下赏识,乃王贤弟之福。”

王灼笑了笑,“我在翰林院多年,盼的不就是这么个机会,往后弟有不懂之处,还请钱兄不吝赐教。”

钱武达到了目的,套出了实话,道:“护国公父子要任鲁晋大都督一职,教化百姓、清除匪患;太平候任西北大都督,要在几年之内,剿除匪患,这二人之功也算治理一方,做好了,再返燕京,必然更为荣耀。”

天下大乱,这一路的贼子、匪子不少。

北燕收了各地后,现在要开始剿匪,要还百姓一个太平。

护国公父子是沙场的老手,这个不用说。

太平候燕楚原就是江湖出身,要灭匪,经验比寻常人更足。

王灼道:“早前我也没想明白,今日听娘娘一说,才品出个中滋味,护国公膝下四子,俱是嫡出,除嫡次子战死沙场,可有三个儿子,父子五人之功合一处,才换了一个护国公的爵位。若他再立新功,必会再得一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