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权穷,那军心也就不稳,宋军的粮饷少的可怜。兵也越来越难怔,只能强拉壮民。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越拉人越跑,越跑人越少。
不仅是华夏的诸臣将领认为大宋肯定是要完了,就连所有民众也都达成共识,华夏必兴,大宋必亡。
所以,所有人都弄不清楚陈漠为何不出兵,出兵征宋,无论是谁都能清楚的知道,结局必是宋忘,华夏根本没有必要偏安一隅。
陈漠找了各种理由,却还是一再推脱,他甚至装模作样的每隔数月就派一批使臣让他们去汴京劝降。这些人当然也都有去无回。
但很快,陈漠也开始明白,自己想不想,这一仗都要打了,他再也别无选择。
因为金人来了,围了汴京!
看到了宋已经很虚弱的不止宋民和华夏之民,金人也看在了眼里,记在心里。他们早就磨刀霍霍了许久,宋越来越穷,也越来越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
金人狞笑着来了,他们知道,理由也有了,机会也在眼前。
金人,决心踏着宋的尸体兴起大金!用快马,鞭子和锋利的马刀实现他们的抱负。
陈漠愣住了,他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
陈漠愤怒了,他再次踏上征途,这次,他要让金人明白,他们惹的是什么样的麻烦。
近海的大的港口现在基本上都在陈漠手里,东洋和海外诸国慢慢的也疏远了北宋,一个是登陆不太方便。没有大的港口的东洋人和其他诸小国民只能由高丽登陆,相对来说有些绕软。
宁波港,刺桐(泉州)港方便登陆不说,陈漠所控制的江南四路,粮产富饶,又兼有各种奇货,其他手工艺品也多的数不胜数。
这东方彻底成了他们的乐园,每一次到来,江南四路的能工巧匠根据手艺的不断提高总会给他们更多惊喜。商品都要比上次来更为精细,更为新奇。
有能力越海而来的回国贩卖陈漠属地的商品一转手加个上百倍都供不应求,按照众臣的建议,和番邦诸国的不断要求,陈漠不得不给自己这属地起了一个国号,就叫华夏。
而陈漠属地之民具备称为华夏之人,这华夏之名越传越远,来往的上船也越来越多,港口不得不一扩再扩。他们也将他们各地的特产带来贩卖,华夏人所得材料愈加丰富。
各州府里国外的面孔已是常见,诸华夏之民从刚开始的惊奇也变得越来越麻木,各州府的学院里外国面孔也越来越多。四路人口也越来越多。四路中超过百万人口的城池一年左右,就已超过十座。
农耕地开始被很多人弃,从商的人也开始远远超过农民。这让陈漠有些紧张,建立越来越多的官平粮仓储粮,并划定了耕种用地红线。
对农业收入不但不再征税,也开始进行补贴。
在这一系列的政策下,粮食产量和价格一直保持了平稳。
有了粮仓的富裕,资本的发展更是越来越快。陈漠开始以白银储备为信用质押的方式做准备金,开始转而印币以取代往日的铜钱。倒不是因为铜不够,而是为了交易更便捷,铜和银到底不如纸币容易携带保存。而发行过程也更没纸笔简捷。
陈漠又开设了银行,任何人持纸币都可以随时去银行提出相对应的金银,除了兑换,也可以存蓄。随着储蓄的人越来越多。陈漠让银行也开始放贷。
他通过控制适当的通胀再刺激经济,让消费和生产更为积极。到了第三年,陈漠这四路,随意一路经济都已经超越了当初的宋。
在这个基础上,陈漠又开始聚焦到教育的问题上,正式的宣布各州府成立数十所小学,中学和大学。他压缩了学制,小学读五年,而中学读两年,大学读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