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第九十五节 缺乏即战力

还看今朝 瑞根 3229 字 2024-04-22

数千职工,每个月的光是工资接近三百万,加上其他诸如医疗、水电这一类,每个月三百万开销有多没少,可问题是现在这两家企业的情形比电风扇厂还要糟糕,每年的贷款利息都是接近八百万,这还没有算本金。

“钟书记,电器厂我目前只想到看能不能与日资企业合资来救活,但是就算是要合资的话,我估计第一需要剥离部分债务,第二需要裁汰相当部分冗员,难度不小。”见钟广标是真有些着急上火,沙正阳也不敢怠慢,“无线电厂,我有一些考虑,但现在还不是很成熟,需要走南粤那边一趟去看看,所以我也希望你们的考察团早点儿成行,我也好跟着去办事。”

钟广标也知道沙正阳的性格,没有把握的事情他不会拿出来说,所以他才对电风扇厂的事情没那么担心。

“行吧,你按照你的节奏走,三线企业搬迁的事情,你主要交给老贝去办,有空指点一下就行,我给老明和老郭交代了,再给贝一河增加一个人,不然他忙不过来。”

钟广标知道三线企业搬迁只要把方向确定下来,剩下的更多的是具体的琐碎工作,那其实并不需要沙正阳亲自上阵,有贝一河足够了,国企改制和招商引资才是大事。

当沙正阳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时,他真的想躺在床上一睡不起。

这种活儿不费体力,但太费脑力和心神。

而且那种自己无法掌控,还需要不断的去解释和争取,实在是让人身心疲惫。

关键还是自己身上没有一拨自己熟悉了解,能立即派得上用场的人。

这个时候他甚至有些怀念起在东方红工作的时候了,焦虹,宁月婵,毛国荣,高柏山和宁月凤,一帮人很快就能脱颖而出,独当一面,根本不像在这里,什么都得要自己来操心。

哪怕是在银台开发区,起码也还有一个如臂使指的卢雅可以用,在这边,贝一河能用,但他缺乏独当一面的能力,还需要锻炼,曲晓伟倒是一个人才,但招商引资那边的工作还得要她去挑大梁,不能指望。

王丰只能把秘书一处的活儿跳起来,还欠缺火候。

市委办几个处室里,虽然也有人给他推荐,但都只能是小用,无法在某项工作上能直接帮自己分担担子,甚至直接扛起某项工作。

这是最让沙正阳觉得头疼的,缺乏能够立即上手就用的即战力,或许该找人去谈一谈?

“对,市人大对改制拿出相关的指导性法规,哪怕是只是一个粗略的政策指导性法规,也有助于我们未来在推进类似的工作时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钟广标气定神闲。

这是一记高招,把人大祭出来,既可以好好用好这张牌,同时也能起到一个监督作用,而事实上像指导性法规本身不可能有多么细致,只能拿出一些概略性的东西来,起不到多大指导作用,但有了这个东西,那意义就一样了。

林春鸣和冯士章也立即领悟过来,都是面带笑容,人大那帮人本来就一直叫嚷着没有权力,没有事儿干,正好给他们找点儿事情,指导性的政策法规,不是什么难事儿,日后也可以用来当挡箭牌。

孟子辉也是一怔之后反应了过来,忍不住也对钟广标的头脑好用感到佩服。

不过他倒是对钟广标先前所说的那些更感兴趣,如果能够按照钟广标所说的那么来操作,这国企改制中间可能存在的风险的确可以降低到最小。

“这的确是一个好的思路,咱们宛州既然是国务院认定的较大的市,那么就应当把我们手中的权力用足。”冯士章也很满意,有人大这张牌,未来市政府在操作时也要方便许多。

接下来又就改制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以及下一步应当首先启动哪一个或者几个企业的改制进行了探讨,同时也对沙正阳在方案中提出的多种方案也进行了政策性的探讨。

总而言之基本上是按照林春鸣和钟广标确定下来的方向落实下来,但这也只是一个概略性的东西,真正要到具体的推动,还得要靠内外两方面来发力。

书记碰头会终于散了,沙正阳也第一次感受到了这种会议的冗长而纠结。

每一项工作都会有无数个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被提出来,而且你还不能说这有什么问题,每种可能性的确都存在,只不过有些小到可以忽略,而有些根本就应该理直气壮的否决,但都得要说到,都得要记录在册,以显示大家的尽职尽责。

这也没什么错,只是往往效率就是这么被消耗拖累下来了。

“感觉怎么样?”钟广标回到办公室,坐下,坐了几个小时,任谁都觉得有些乏了。

“中规中矩,就那么回事儿。”沙正阳口气很大,“其实大家都知道,这就是一个态度,具体怎么做,还不得具体做事儿的来干。”

“哟,听你这口气,好像有些不满意啊。”钟广标看了沙正阳一眼,“哪方面不满意?”

“实话实说,都不满意。”沙正阳不客气,“挑毛病的多,质疑的多,给鼓励的少,出主意没有,或许这就是书记碰头会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