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宅子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四间房,后半部分六间房,呈两列排布,都是二层楼的结构。在前后两部分之间有一段类似于庭院结构的空间,二楼的楼梯就设在这个空间里。和普通庭院不同的是,这部分空间是有穹顶的,很像现在酒店的大堂!估计当初先辈们是出于客栈用考虑而特意设计成这个样子的。
厨房、杂物房及茅房都位于宅子的后部,正在在村后的那条公路的边上。
父亲吩咐我打开了所有的房门,说要通通气。我也没多想,依言而行。但等我将所有的房门都打开后,心里忽然涌起了一种熟悉的怪异的感觉。
宅子一楼的门设计很奇怪,以前我没有这样的感觉,但自从我成年以后总觉得它有种说不出来的怪异感。
因为整个宅子所有纵向房间的门完全在一条直线上!也就是说,你可以站在村后的公路上,看到村中街道的部分情景,反之亦然。
更为奇怪的是,因为宅子纵向的两列房子的门只有一堵墙厚的间距,加上所有房间的门都是双开式的,每扇门的宽度都超过了两米,如果将宅子所有的门完全打开的话,那么从街上到村后的公路,人的视野几乎达到了近五米的宽度!而且,如果洞开所有的门,对房间里的人来说,基本没有什么私密性可言!
这完全不符合人们对自我保护的心态,显得非常的反常!因为即便是村里别人有类似于这样布局的宅子,它们的门都是相互错开的,其目的当然是尽可能的保护自己的。
据祖母以前的描述,这老宅是在祖父的曾祖辈重新改建过,它原本应该不是这样的结构。
站在宅子后门外,我看着村中的街道上不时有人经过,心里那种怪异的感觉却更加明显起来:祖辈们为何将宅子的门都设计成这个样子?!如此怪异的布局,若非出于某种特殊的用途或目的的话,常人绝对不会这么做!那么,当年的祖辈们到底是出于何种目的,又想用来做什么呢?
一时间,我那多疑的毛病又开始复发。
帮着父亲清扫房间的时候,我故意不经意地道:“爸,咱们家这么多房间当初是谁建的呀?”
父亲正忙着收拾,也没在意,随口道:“这房子可有些年月了,也不知道是何时建成,听你爷爷说,这房子在他高祖父那一代重新修缮过一次,之后就一直保持了这个样子!”
“这房子也真怪,如果刮大风几乎可以将房间里的所有东西都刮走了!”我边扫边继续引导父亲的思路。
三天后,祖父就下葬了,地点就在祖母的附近,稍往山坡下面一点。
随着送葬的亲属逐一离开,我独自一人站坟头发呆,短短的三个月不到,两位至爱的老人就先后都离开了我,不由鼻子又开始发酸。
望着那两座新坟,一时间无数的往事又涌上了心头,不知不觉之间,眼泪再次流了下来。
这几天,我问起了祖父的情况,通过父亲的描述,我终于明白了祖父为何变了那许多。
原来,祖母离世后,祖父就忽然变得痴呆了,懵懵懂懂的,再也分不清时间和人。经常早上问你吃晚饭没有,家里人他也分不清谁是谁,吃的东西也少了很多,而且总认为祖母依然在世,还经常独自偷偷落泪!
父亲见情况不好,就将祖父接到我家居住,但他总是自己跑到老宅子那边去,还总问父亲,祖母走亲戚这么久了还不回来之类的话。父亲没有办法,只有像哄孩子似的哄着他。
临终的前几天,祖父忽然清醒了不少,非得要再到老宅去住着,父亲没法子,也只有陪着他住在老宅。
我在家的时候,就非常清楚,祖父母这辈子没有吵过架,连口角都未曾有过,二人性格迥异,但却相敬如宾,这一点,即便是我父母及现在的年轻一辈都无法做到的。
祖母精明能干,为人强势,祖父却云淡风轻,看淡一切!他离休二十多年,过得是相当的逍遥,似乎这世上的一切都和他没有任何关系一般,也从来不在乎输赢得失,因此无论发生什么事,他都能一笑置之。
小时候我不太明白,长大后才开始觉得奇怪。也曾经在聊天的时候,和祖父母聊起过这些,但祖父总是笑而不答。问得急了才道“等你长大就明白了”。
后来,我又问祖母,她老人家倒是说了个大概,大意是祖父年轻时见过了太多的生死之事,而这世上最重要的事也莫过于此了,所以,他才将一切都看淡了。
为了证实祖母的话,我也曾故意将聊天的内容引向祖父年轻时从军的经历,虽然他也是含糊其辞,但最后我总算也明白了个大概。
祖父是工程兵,早年属于白崇禧下属某个机械化兵团,专门负责检修坦克、装甲车、大炮和汽车摩托车一类的东西,抗日战争初期,他还在后方,到了中后期,因为战情的需要,他们也经常出现在前线。
由此,他经常见到的景象是:漫山遍野的尸体,很多还是分不清敌友。在此期间,他换了几十位战友,而这些战友都是和他在战场临时抢修时死于冷枪之下。绝大部分还是和他说着说着话,一声枪响过后,等他回头,战友就已经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