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杨福信的墓封闭‘性’好,那棺材中的液体究竟来自哪里?当棺木被取出后,人们意外地发现:墓底部的处理相对简单,三合土浆也要比棺木四周和顶部薄许多。漠松河一带河道,地下水位较高。特意做薄的底部,使得地下水在500年的时间里,从下面一点点地渗透进去,形成棺液。而在此之前,因为墓室密封缺氧,尸体已经停止,后来棺液的浸泡恰恰帮助它保持了湿润。
古尸的形成大多出于偶然。在江南地域,墓室的密封做得稍不到位,或者渗入的水不够干净,带入了细菌,都不可能保存尸体。像古墓中的杨福信,正是封闭的环境与干净的地下水,才造就了他的不腐之身。
不过奇怪的是,自从杨福信的古尸被挖出来转移到漠松镇博物馆中保存后,指甲和头发便开始疯长。市级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王紫瞳称,现在这种状况曾经在一些出土的古尸上也偶有所遇,不过长的如此快的情况还是第一次见到,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调查。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新约·马太福音》第7章
卢云斐愣着神看完那篇报导,突然觉得脑海中闪过一丝若有若无的东西,但那貌似信息的东西实在太微弱了,他实在没有办法把握到。
叹了一口气,他轻轻喝了一点矿泉水,然后将少量的零食塞进嘴里。肚子实在很饥饿,由于没有吃早饭便急促运动的原因,肌‘肉’有些无力,胃部也差些痉挛起来。稍微吃了点东西后,这才好了不少。
他将食物和水用塑料袋紧紧捆起来,仔细的放进背包最里边的夹层中。不知道会在树上呆多久,这些东西可是用来保命的,还是小心一点好。
卢云斐又向树的下边看了看,视线透过树的枝桠清晰捕捉到了那只僵尸。他依旧绕着圈围在树下不停的走动着,丝毫没有准备离开的意思。他从树上折下一根小树枝,然后冲着僵尸的脑袋扔了下去。树枝很准确的命中了僵尸的脑袋。那只僵尸疑‘惑’的摆着头冲四周张望着,然后抬起了头。它充满眼白的双眼布满了血丝,不知道它究竟是怎么在眼睛中成像的,总之完全不符合科学道理的,它仿佛看到了自己。僵尸愤怒的嘶吼起来,四肢笨重的想要跳上来。可惜不论它的体力如何旺盛,死后的身体如何不知道疼痛,体魄如何的强健,但跳跃能力实在有限,不比十岁的孩子强多少。幸好是这样,否则自己也不用躲了,干脆找根绳子直接在树上吊死得了。
消息上报后,市级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很快赶来,初步认定这可能是一座古墓。-
古墓现这么完整的尸体,在场的人都觉得很奇怪。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更让市级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王紫瞳吓了一跳!她双手接触尸体的时候惊奇地发现双手就如同伸到冰箱冷冻室一样,异常冰凉。
在寻找古尸随葬品的时候,王紫瞳在古尸衣服中找到了一个戒牒。戒牒实际上就是颁发给佛教徒、僧侣或者是佛家子弟使用的一种身份证明,当戒牒的持有者云游四方到寺庙里挂单的时候,需要拿出戒牒证明自己僧侣的身份。从戒牒来看,戒牒持有者名叫杨福信,戒牒是明代正统四年颁发的,也就是公元1439年,距今大概是500多年。专家们初步推断这具尸身就是这个戒牒的主人。
既然杨福信生活的年代是元末明初,已经死了500多年,可他的尸身居然没有腐烂,而且在酷暑八月的漠松镇,尸身‘摸’起来居然寒冷如冰,这该怎么解释?
随葬木俑、铁头标枪以及大于常人的手掌显示此人为练武之人。
为了‘弄’清杨福信的身份,专业人员开始在现场寻找蛛丝马迹,在收集到的一些随葬品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武士木俑,还有一杆木制的铁头标枪。市级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专家赵康发现,这杆木制标枪和一般习武的枪不一样。枪头是圆铲形的,在古代兵器里没有类似的枪。可以判定这杆枪并非兵器。但是赵康称,在它背后曾经隐藏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武林秘史:在元朝,北方的‘蒙’古族入主中原。对于本族人,他们提倡要骑马,摔跤,练武。但是对汉民族,则采取了禁武政策。于是汉族人在‘私’下悄悄习武;在公开的场合,则以武打戏掩人耳目。武打戏当中,为了防止刺伤对方,就把枪头做圆了。
随葬的枪说明杨福信生前爱武,还有可能以武打戏谋生。这能否帮助人们解开他的身份谜团?古尸研究专家对杨福信进行了仔细检查,发现杨福信皮肤湿润、柔软有弹‘性’,有些关节居然还能活动。据初步测定,他的年龄在75到80岁之间。在检查中,专家还有一个重大发现:杨福信的手掌比较大,特别是手掌的骨骼比一般人要大。这一特征,进一步说明杨福信生前很可能会武。因为常年练习武术,尤其是练掌的人,大量的练习会使手掌的肌‘肉’发达,也能刺‘激’骨骼增长得更快。
杨福信尸体不腐难道是因为临死前服用砒霜和水银等毒物的缘故?
陪葬的武士木俑、木枪以及超大的手掌,都说明杨福信可能习武多年。既然是武林中人,他的尸体不腐,难道会与江湖传说里的一些秘术有关?
在我国古代,江湖中流传颇广的一种秘术就是主动服毒,在临终前的几个月里,坚持小剂量服用砒霜和水银等毒物,这样,身体里积累起来的毒素能在死后起到防止‘肉’身腐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