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迷信皇帝的人还是不迷信的人,都知道凤九渊有着强大的力量,再者凤凰界绝大部分的军事力量和所有的精锐部队都在烛光防线作战,不说全部调回来,哪怕是调回二三十万,也足以将安炳超和他的贼军荡平。
但荡平是一回事,让凤凰界重新回到和平与稳定又是另一回事,几乎所有人都清醒地意识到,这场始于萧可立叛乱的大动荡需要些年头才能真正平稳下来,五年,或者是十年,甚至是二十年……
但凤九渊等不了这么久,他的要求是: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不能引爆凤凰界的全面内战。
在凤九渊看来,安炳超必须死,附从他的督卫府军和禁卫军士兵也必须死,支持他的大臣更该死。
如果不杀安炳超,不杀附从于安炳超的督卫府军和禁卫军士兵,不杀支持安炳超的大臣就能够稳住凤凰界的局势,凤九渊愿意作出让步。
当然,他最大的底限就是不当这个皇帝,甚至是不让凤家人当这个皇帝,但必须得保证他和他的家人的安全。如果这点小小的要求不能满足到,他就会选择另一个极端:哪怕是会因此而毁了整个宇宙,他也会先将安炳超等人毁灭。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没什么可怕的。人活着,就得活出风采,活出尊严。如果这都没有了,那还不如死了得好。
有了这番想法,换作以往,他一定是颁下诏书,公开与安炳超叫板了。但现在他没有,一则是因为安炳超只是逆臣,以皇帝的名义跟他叫板那是抬举他,非但无益于局势的解决,反而还会让人觉得安炳超是很是那么回事,会让越来越多的人附从他作乱。二则这种以乱制乱的法子在已经没多少优势牌可打的他来说是不可取的,打得出去,怕是就收不回来了。
鲁博姆说得对,他浪费了太多的宝贵资源。像皇权这东西东西,因为他的滥用,已经裉去了大半的神秘色彩,变得不再那么高深不测了。既然皇权的威慑作用不再,剩下的就是与安炳超硬碰硬的撞实力。虽说这种最没有技术含量,最不能体现智商的活是凤九渊的最爱,但此时他也觉得累,觉得疲惫,后悔当初的所作所为……
|
自打中京督卫府发动兵变,包围皇宫,以‘杨皇后借太子年幼,干涉朝政,有违祖制’之名要将其诛戮,杨氏一门也因为这个罪名而遭祸及,全族七百零三口,计有六百七十九人被杀,其惨,其烈,可谓是触目惊心。杨源有大功于国,百姓感念其德,纷纷匿藏其子嗣后裔,以至数百人家被督卫府士兵横加灭门,消息一经传开,中京数百万百姓可谓恨极了督卫府的数万士众。
围宫十日之后,还不见皇后杨芸走出授首,督卫府士兵怕久拖有变,便从青华、正阳、定西、玄武四门发起了攻击,却遭到禁卫军右卫军部分将士和大内侍卫的顽强抵抗,经过三日血战,最终靠着重武器才攻开了定西门,杀入了皇宫。
幸得凤九渊崇尚节俭,宫中侍候的人不多,再加上事前南馨将宫女已经全部转移了出去,留下的都是太监、侍卫和禁卫军士兵,几天的血战下来,已是伤亡惨重,督卫府军冲入皇城后不久,便将所有人等尽数诛戮,还将数千颗首级割下,悬于正阳门上示威。
因为没有找到皇后杨芸,督卫府军将皇宫洗劫一番之后,竟然放了一把大火,要焚烧拥有了上万年历史的凤凰城。但令人称奇的是,火才点了起来,暴雨便倾盆而至,不停歇地下了一日一夜,这才保全了凤凰城免于火劫。
尔后,安炳超颁布皇帝凤九渊的‘四十大罪状’,宣布将其废黜,还发下通缉令,声称有拿住凤九渊者,活的赏黄金百万,封世袭一等侯,死的也赏黄金五十万,封世袭一等伯。尊皇太子郁非为帝,即日举行登基大典(事实上他们都不知道郁非在哪),并自封为内阁首相兼大都督,总领军政事务。
凤凰界不缺政治狂人,但像安炳超这种突然冒出来,完全不遵守凤凰界的道德底线和游戏规则的疯子还是第一次出现。在他宣布废黜凤九渊后,随他起事的督卫府军大半都倒了戈,掉转矛头攻他。
又一场大战在中京城里爆发!
又是持续五日的血战,安炳超竟然再一次取得了胜利。不但如此,他还收罗了将近五万的禁卫军至麾下,并洗劫了兵部和理藩院的仓库,夺得了好多装备,力量在陡然间强大了起来。
随后,安炳超不知从哪里找到一个长得极似郁非的男孩,装横作样地举行了一回登基大典,然后开始了他的摄行军国政事旅程。
原以为安炳超会死在这场动乱中,结果却出奇般地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着实令满朝大臣搞不懂到底怎么回事。废黜凤九渊固是他们所愿,立郁非为帝也是理所当然,但他安炳超算老几?凭什么自任首相兼大都督?就因为他手里有兵么?不知不觉间,一股以扳倒安炳超这个逆臣,重振朝纲为名的阴风又在血渍尚未干凝的中京城里刮了起来。
而在此时,安炳超率中京督卫府士兵发起兵变的消息已经传遍天下,各道督卫府军和百姓群情激愤,纷纷斥骂安炳超大逆不道。七十一道督卫府,高呼卫道,纷纷起兵勤王。而百姓也自发地组织了起来,打出了保皇的旗号,浩浩荡荡地开赴中京而来。
刚进入凤凰界地疆域,还没有看到苍龙关的影子,就接到宫益德传来的战报:七天前,安炳超率领七万大军,在河阳道击溃了七个督卫府的二十万联军,斩首两万余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