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无缺是个土生土长的白城人。
夜半酒醒,他感觉头脑昏沉,口渴难耐,便起身去厨房找水喝。
经过餐厅时,他无意中瞥见餐桌上放着一张散发幽幽蓝光的书笺,心头不免一惊。
记得白天收拾房间、午夜半醉归来,都不曾见过这张书笺。是谁放在这里,又想告诉什么,带着几分疑惑,孙无缺将书笺拿到眼前。
书笺纸张精美,字迹微微发光,写道:
无缺:见此书信,我恐已不在人世。有些事,也到了你该知道的时候。即日,你便前往青岛崂山寻你师叔李神木,他会告知你实情。前路无论怎样,望你始终心存敬天爱人之念,多加珍重。父:孙行土
这是2015年4月初的一个夜晚,也是孙无缺在父亲失踪后再次回到白城的第一夜。此刻,见到父亲那熟悉的笔迹,想起去年父亲无故失踪的往事,他不禁潸然泪下。
清明将至,和许多身在异乡的人一样,孙无缺回来为父母亲扫墓。
如今,白城已由一个矿区,一跃成为拥有30多万人口的西部新城。而世事难料,孙无缺却因父母亲的离去,成为一个孤儿,在这日渐繁华的城市里形单影只。
此时已是夜深人静,窗外只有一两户人家还亮着灯,他知道,那是将要高考的孩子还在灯下苦读。
这种经历,对孙无缺来说是刻骨铭心的。
母亲很早去世,十多年来,他每晚读书,父亲孙行土总是在隔壁房间陪他熬夜。
初中之前,他与父亲交流较多,那是一段美好而幸福的时光。
一上高中,他进入叛逆期,很快变得自卑自闭,经常为自己微驼的后背、偏长的手臂和略带口吃的表达能力而焦躁,并把一切过错归咎于父亲。
高中三年,他与父亲几乎没说过话,尽管父亲一直在毫无怨言地包容他、陪伴他,可他却不知反省,在偏执偏激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上大学后,孙无缺独自在外生活,经历过风雨,才慢慢明白事理,逐渐有所转变。特别是大学毕业在北京找到工作后,品尝到就业的艰辛和人生的不如意,更深刻体会到父亲对他的宽容和关爱,进而对自己曾经的幼稚行为感到后悔不已。
记得去年初,孙无缺很想对父亲道声谢谢,可话到嘴边,还是没说出口。心想还有机会表达,可命运多舛,父亲的无故失踪,让他真切感受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恸和凄凉。
正想着,手中的书笺忽然没了重量,轻轻化作无数的光尘,在他面前慢慢消逝。这一刻,孙无缺很是惊诧,又有些兴奋。这奇妙的体验,让他对即将到来的一切,既有几分忐忑,也有几分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