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惊变(二)

唐朝生意人 素布可奈 2626 字 2024-05-17

“不得不承认,你这主意独出蹊径,果然另有精巧!但有一点我也不能不提醒你,莫要轻看了现任明王,那可是位眼里不容沙子的强势人物,而且凭你这种小心思,你以为一定会瞒得过他的慧眼?那可是三辈从事明察暗访世家,不出意外,你只要去了明王府,绝难不被察觉你另有所图!”

“所以我要自己送上门去,小辈人嘀嘀咕咕,就图个引起关注!”

“我说你的胆子可是有些肆意了,可知一旦什么男宠、面首那等肮脏事,入了明王耳,你不怕他一怒之下,下令严查此事?明王可是当今圣上堂兄,三代历朝王爷一级核心佐臣!”

临淮郡王说到此处,已是目光炯炯盯牢李之,恍似就希望自其脸上看到畏意强掩。

可惜李之虽不与他对视,但也丝毫不显紧张,依旧从容不迫直抒己见:“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

他回以诸葛舌战群儒中几句,脑子里已在想,若不是因篇幅过于庞大,记忆里未有足够剽窃详细,将《三国演义》搬到现世,是否比唐宋古诗来得更震撼人心?

他本身即拥有深湛医术,如此故作深沉,果然震撼住临淮郡王,转眼就见他收起方才威凛,化作一脸笑意:“此类比喻精深得紧,想必你早有借用明王用意?那什么与李呈商讨仅是迷惑手段罢了?”

李之正色回道:“不存在迷惑心念,交往贵在以诚,孰难料明王大人必定帘后垂听?或者知悉后敢于捋触那大势将起武妇人霉头?小侄实际上就是在诚意求助李呈,通过他在某两处敏感之地约见几个人而已。神不知鬼不觉之事,又以商情利益诱惑之,旁人未必猜得出其中另有深意!”

“神不知鬼不觉之事?你确定那两家人能及时探测到?所谓时儆之效,总需要目标人物关注到方可啊?”

“当然不会如此简单,事先会另有闲人鬼祟出没那两地,仅是门外守卫兵丁,又有几人识得特殊部门特殊人物?”

“正文呐,本王不得不敬服你如此出招,既未惊动相关势力大动干戈,也不会令明王府或大理寺现出人为踪迹。这般知难而退妙手巧施,意在不用杀鸡而得以儆猴,想来长安城与洛阳二地相隔甚远,必是太平公主一意孤行,绝非武后幕后指使。一旦因此而误了那妇人今后大事才是关键,如此临机主断之责,太平公主可担当不起!”

想到此处,李之不禁浑身冒起凉气,那个什么彭师爷这一招太狠了,一旦此次事件就此失控,长安城内十王泽王府一系就此湮灭不讲,势必会令十王之间互有鼎立之势破解开来。

而且,局势大乱,必会令久病高宗龙颜盛怒,进而催发病情急转直下,武后一系乘势势起,一连串政事惊变就从此展开,哪一家事先准备妥当,当然不仅把损失降到最低,从中渔利也会是唾手而得。

或许临淮郡王不会因此而遭受打击,但从此被各路人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哪一日被武后惦记起来,会招来无数落井下石之辈。

既然武后日后洛阳建国一事不可更改,李之本意是让临淮郡王就此蛰伏十几年,等待李宗皇族再一次势起。

太平公主和那个假和尚如此一来,把他全盘计划全部打乱了不说,武则天因为此次意外得势,说不定会令其早几年登基,那才是对他、对临淮郡王最大打击。

脑筋急转之下,也无心再留在此间,千恩万谢之后,李之催促着二百多件衣物包装完好,连午饭也顾不得食用,就招呼大家一同赶回长安城。

一路无话,见到李之面上急迫神态,几女也不敢轻言打扰,等到临近临淮郡王府,李之也考虑好了应急对策。

嘱咐清绮把瑜然、庞啼安排在自己房内,就径直去往书房等候临淮郡王的到来。

盏茶功夫,临淮郡王疾步而至,想必他心中同样意识到什么。

二人相见就直插主题,但主要还是李之在转述听来一切。

果不其然,临淮郡王面色也越来越凝重,听到李之自己的推论后,已是再也坐不住了,负着两手,在书房内不停走动。

“薛怀义这个男宠或者面首,我也略有听闻,但仅是一丝蛛丝马迹,绝无你这般详尽!正文,说说吧,你不会毫无想法的,先给我讲讲,看是否有可行之机!”

望着沉思良久后的临淮郡王,李之脸上忽然展开一缕笑意,“或许此次危机也是一种机遇,关键在于我们掌握了那个薛怀义致命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