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终南山》

唐朝生意人 素布可奈 3642 字 2024-05-17

便是李之这类久居奉邬县的九品小土绅,也有十几次前往机会,便是寻常百姓也不感陌生。

以此来命题,山水诗文更能形象表达诗人们放任自然,超逸洒脱性格,自由惬意、无拘无束发挥更能体现,诗词精华凝聚上注重含蓄蕴藉,或冰清玉洁情操,或淡泊坦荡胸怀,或苍凉情绪渲染,可声情并茂,清畅表达。

此类诗文,言有尽而意无穷之作很容易诞生,但如何将氛围静谧幽雅中,付之以即景抒情,吊古伤怀,寄托深寓意长,还是难度很大的。

而且如第一命题有些类似,诗中尽可能少表达出愁恨蕴意,看来不是一般的闲愁闲恨,譬如流人之愁、逐客之恨、迁谪之苦、离别之痛等等,更极忌沉郁苍凉,婉转感伤情绪倒不在此时禁忌当中。

李之打算启用王维的《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所谓“以少总多”,“意余于象”,都是这个道理。

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做出传神写照。

仅是“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这两句,就衍生出无穷意境: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

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蕴,如此奇妙境界,但凡有游山经验之人均不陌生,而能够只用十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可见其令人回味无穷之处,给人留出来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对于绝大多数文人来讲,像是此类诗文大会意义极其重大,只要进入第三轮,即使名次相当靠后,也对未来科考有巨大影响。

而对其中那些已有功名在身之人,再取得稍好点的名次,会在原有功名基础上再有提升。

他们很多人并不奢望爵位与朝廷奖赏颁发,只有进入前十名才有这等荣耀,但对于某些已成大家者还是具有巨大诱惑力。

朝廷丰厚奖赏另在其次,爵位赐予才是从此翻身成为贵族阶层蹊径,那可是从此后衣食无忧,地位相对超然,不因俗世烦琐所牵绊,不正是追寻文学最理想状态?

负责唱名之人是一位三旬壮年人,底气显然比庞御史足太多,大嗓门即使纷乱环境下也能听得明白。

一千三百多名取其中六百进阶,不可谓不高产,只要文理通顺,寓意适合均可通过。

所以,此人语速也是极为迅速,不然六百篇诗目念下来会耗去很长时候。

而且以长安城命题实在过于寻常,导致《长安颂》、《赋长安》、《盛世豪景》之类名目相同者很是普遍,遇到此类情形,就需要口颂出诗文前两句,更使得名单宣告过程无限拉长。

仅从念出诗句里,李之就可听出来,像是如他那等心思者大有人在,虽说并非句句不离阿谀奉承,唱颂宣扬,但也都是些正面词汇。

这时他才完全放下心来,之前心内小小余忌感才消失不见,但久久不曾出现《早朝大明宫》公宣出来,也让他心下有些忐忑。

毕竟是重生来到此间,日夜熏染厚重年代思想集蕴,李之自是无法与此个朝代人相提并论,他所剽窃诗文虽均是大家之作,但总担心他所读到后世典藏,对于诗文原有出处有所讹误,导致原文作者正活在当今,对李之来说,无疑是个重大祸灾。

对于诗文本身通过他并没有担心,且不论文人性情秉执何如,诗意与文字构架都摆在那里,没有特别突出之处,也不会被后世历朝历代品鉴为传世之作。

如此过得几炷香时候,那人话锋才忽而一转,“上述诗作均为顺利进入第二轮作品,但一千三百多幅作品里,我们同样评出来前十名!接下来就由御史庞大人亲自宣布十人名单!”

李之很清晰感知到身旁左右两侧,有人在轻吁一口气,他心中何尝不是如此。

庞御史令取一份名单在手,走上前高声宣道:“在宣布之前,我谨代表所有参与作品评鉴人员说一句。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诗文大会名次排行也仅做一个参考,每一首诗文实际内在几无正确评定。除当今圣上之外,现世任何人也无权真正评鉴准确无误,或许留给后人论断评说才更为合理!因而,此类排名更多也就是个形式,诸位在座文坛新秀、大家们可莫要过于执拗其中!”

他这话可谓是滴水不漏,也是言之有理,于文字上找出具体高下,实无具体事例、严格标准作为评定依据,尽管此理人人知晓,但未有此篇开章,殊难平抑某些人胸中不忿。

如此一来就属于有言在先的光明正大了,日后再是心胸狭异之人,也难说出半点不是来。

“按照之前惯例,我这里宣读诗文名目,由柳翰林来朗诵诗文全部,也好尽量做到公明公开!接下来,我宣布第十名,诗文名目为《长安夜寄情》。”

那名柳翰林就完整将全诗内容,不急不缓念诵出来,这一篇《长安夜寄情》已相当形象描绘出长安城夜色景貌,诗意尽管含蓄温和。也能体察出来,通过借景抒情,侧面颂歌了一下当世朝政清明,长安城百姓富足安康。

自单纯诗句上来看,写景如画,动静结合,意境深远,无疑也是首可传诵久远名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