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金存回家

沈若兰有意从吉州撤出来,也就不甚在意生意是好是坏了,只要不赔钱,她就可以接受。

印刷厂的买卖倒是一直好,而且还好的不得了,沈若兰之前给那几位姑娘将的那些故事,都叫她们给写出来了,而且陆续的印刷成书,广泛发行,得到了读者们的喜爱和好评。

她给她们讲的都是比较有名的故事,如《画皮》,《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等,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连见多识广的现代人都喜欢呢,古代人就更不用说了。

沈金存离家数月,如今乍然归来,想当然的受到了沈大爷和沈大娘热烈的欢迎。

晚上,老两口子准备了一桌儿丰盛的晚餐招待儿子,一盘儿酱猪头肉,一盘炸萝卜干儿,还有一盘儿北方常见的蘸酱菜,还打了一个鸡蛋酱。

三口人儿一边吃饭一边唠嗑,亲亲和和的,沈德宝跟儿子打听了他们兄弟这几个月在吉州那边儿的生活,也打听老二家的买卖好不好?老二媳妇和那俩孩子咋样了等等…。

沈大娘已经知道穆氏回来了,是有次老头子喝多了说漏了嘴,被她给问出来的,就也跟着打听了一些穆氏的事儿,沈金存一一的回答了,还跟他们说起了二叔家的新买卖。

上回福存回来时,沈德俭家还没开火锅店和也开印刷厂呢,沈金存就把二叔家又开了火锅店和印刷厂的事儿跟爹娘说了,还告诉他们他跟福存现在每人每月都能赚三两银子!

沈德宝听了很是高兴,老二家发展成这样,他这个当哥哥的看着也高兴啊!

沈大娘听完,心里边儿却有点儿泛酸了!

一样的兄弟,凭啥二房就能把日子过得火炭似的,他们家就得在土里刨生活啊?从前老二家的日子连他们家的脚后跟都赶不上呢,可现在呢,都把他们家给落出二里地去了,俩儿子还得再他们家手底下讨生活,他们老两口子也得经常接受兰丫的接济…。

哎,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呀!

正感慨着,沈金存又神秘兮兮的说,“爹,娘,你们知道吗?前几天我二婶儿过生辰,你们猜怎么着了?”

“咋地了?”沈德宝喝了一口小酒儿,被儿子的话题给吸引了。

英战来送信了,到达时,沈若兰正站在水泡子旁边儿跟二勇商量买石灰的事儿呢。

石灰是用来给鱼塘消毒的,等把鱼塘挖出来,就一层石灰一层土的铺垫在池塘底下,省得里面有病菌啥的让鱼害病。

沈若兰不知道哪有卖石灰的,就跟张二勇商量,正商量着呢,英战的出现,把挖水塘的人和张二勇的目光都给吸引过去了。

沈若兰汗涔涔的把英战领到一边儿,问他来干啥了。

英战拿出主子写的那封信,请沈若兰过目。

沈若兰看到拿首情意绵绵的诗,顿时一头黑线,她把信折起来收下了。

对英战说:“我收下这封信,是因为乡亲们和我未婚夫在那边儿看着呢,我要是把信再还给你的话一定会引起他们疑心的,我不得不收下,请你转告你的主子,往后不用再费神给我写信了,不管他写什么做什么,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请他不要再做这些无用功了。”

英战听了,本来就冷着的脸更冷了,对沈若兰拱了拱手,骑马去了……

沈若兰又回到水泡子前,镇定的对张二勇说:“吉州那边的生意伙伴有点事儿问我,我已经答复他了。”

张二勇对她的话深信不疑,又开始跟她研究起买石灰的事儿来……

因为沈若兰这次是按工给钱,所以大家的劳动热情空前的高涨。开荒时,家里有牛有马的就格外有优势,有牛马在前面拉辕,犁地就轻松多了,只需有人扶着犁杖就成,比没有牛马的村民靠人力一刨镐子一刨镐子刨省劲儿多了。

老于头的儿子把家里的驴车也套上犁地去了,还有些家里没有牛马的,特意跑到别的村找亲戚借了牛马过来干活儿,更有甚者甚至跑到镇上的车行去租借马匹去了。

大家热火朝天的干着活儿,沈若兰也没闲着,她泡了许多黄豆、绿豆,割了很多土豆儿栽子和地瓜栽子,留着过几天把地开出来好种。

正好这两天太阳大,犁地翻出来的草根什么的一晌午的时间就晒干了,沈若兰又叫大家把这些干草根扑到地里烧了,然后再深翻一遍地,把草木灰翻到地底下去,这样也能当肥料用。

没几天,沈若兰泡的黄豆绿豆就出芽子了,她就再组织人手,把黄豆和绿豆给种下了!

本来还打算亲自盯着他们把所有的地都种完了,但是,沈金存回来探亲了,还带回了一个不大好的消息——丢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