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过冲爷爷点了点头,继续道:“是的。事实上,《周易》这本书在历史上一直都没有记录。直到孔子时代才面世。当时,两位大牛级的人物,记述了这本书。一个是左丘明,将《周易》的一些文字写进了《左传》中;还有一个就是孔子啦,他读《周易》,韦编三绝。”
“这些在史书中都有记述。”
彭老爷子、夏老爷子都微微地点了点头。
杨过:“为什么在孔子、左丘明之前,没人提到过《周易》呢?而且,孔子还说过一句话,他说自己如果能在五十岁之前读到《周易》,他都不会犯什么大过的。像孔子这样的书痴接触不到《周易》,为什么?”
“为什么?”彭老爷子、夏老爷子异口同声地问道。这确实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因为《周易》一直在蒙尘。那位史官刻下这些竹简后,就将它放在了图书馆里。后来,到孔子时代,当时的史官发现了这本书,但没有读懂,于是他想到了当时的大学问家,孔子和左丘明。”
顿上一顿,杨过继续道:“事实上,在《论语》中,孔子和周朝的乐官有过接触。我不清楚他和史官有没有接触过。我想或许当时的史官是不被允许到诸侯国去的,也许有这个可能吧!因为史官的责任重大,乐官有传播周乐的职责在身上,有更多的出国机会。于是,当时的史官就请求乐官带上《周易》,拜访了孔子和左丘明。”
“有道理。”彭老爷子点了点头道,“这是你的推理吧?”
杨过琢磨了一下,在前一世,易松云是说“推理”来着的。毕竟嘛,谁都没法乘坐时光机器回到古代。
“当然是推理,但这是有逻辑合理性的啊!”杨过道,“《周易》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取代《连山易》和《归藏易》,必定是因为它的文字合理性。它甫一面世,就彰显了文字的魅力。它没有迷信、虚无缥缈的成分,让人觉得可靠。据我所知,有一些《归藏易》的片段还提到了什么神话故事。这种文字,在孔子那些大牛的眼中,简直就很怪异啊!”
“所以说,是历史选择了《周易》?”彭老道。
“是的!”杨过点了点头,给彭老扎上了最后一根针,身上已是大汗淋漓。
这针灸啊,到病根的最后一点点时,虽然体内残余的毒素少。但是,要想彻底地清除它们,得花上比之前数倍的工夫。
下午不到四点,杨过就起来了,满打满算他也就睡了一个多小时。
这会儿,他正给彭老爷子针灸,老人家的病根子快彻底痊愈了。现在这没扎一次,老爷子的精神就爽朗三分,整个人都感觉年轻了好多。
老爷子一边被针扎着,一边说道:“小杨,你研究的那个《易经》,我觉得见解很深刻啊!”
杨过摇了摇头道:“您老啊,都这么大把岁数了,还在研究这个啊?您该乐享天年了!”
哪知彭老爷子身体突然一顿,连连摆手道:“我是那种乐享天年的人吗?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还剩下这把老骨头,还想着为社会再贡献点光和热呢!这搁以前,病痛难忍,我是没了这份心了。自从被你治疗后,我的身子骨就壮实多了,再也闲不住了。”
杨过默然:这老家伙,不愧是老一代的军人啊!总想着要燃烧自己,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得了,您想干嘛就干嘛!
彭老爷子继续说道:“小杨啊,你把那本《易经》书取名叫易说《易经》,我觉得这个名字恰当,它确实能更简单地诠释《易经》。在这本书中,你特别强调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辩证地看待《易经》一书的来由。我觉得这一点很了不起啊!”
彭老爷子顿了一顿,继续说道:“我一直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我相信你的观点是正确的。你能再给我说一下《易经》的来源吗?我想系统地听一下。”
杨过觉得一阵头大啊!自己这正在扎针呢,容不得分心啊!唉,这个彭老爷子,心还真大啊!
谁让自己医术精通的呢?就一心二用,给他讲一讲吧。杨过回忆了一下易说《易经》的观点,当年,易松云确实是系统地分析过《易经》的来龙去脉。这简单地讲一遍也不过就分钟内的时间吧。
于是,杨过侃侃而谈道:“远古时期,您知道的,人类不理解大自然的很多规律,不理解生老病死,不理解做梦那些的。于是,他们希望通过占卜获得一些对未来的启示。比如说,这一场战争能不能获胜?这次嫁女儿吉不吉利?……”
彭老爷子点头道:“对。他们的这种认识跟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科学认知有关。”
杨过:“所以嘛,占卜应运而生了。至于古人到底怎么去占卜,这存粹就是个脑洞。像古希腊人,他们喜欢偈语。比如,全人类只剩下丢卡利翁和皮拉两个人后,女神对他们说,你们把母亲的骸骨扔到身后,就能重新创造人类。母亲其实指大地,它乃万物之母,而骸骨就是石头。于是,他们将石头朝身后抛,就变成了一个个新生的人类。”
“对的,是这么回事。上古时期,古人的语言中有很多的暗喻。”彭老爷子点头道。
杨过继续道:“至于我们华夏嘛,也不知道是谁,烤乌龟肉的时候,发现龟壳被烤裂了,裂纹每一次都不一样。他们竟然想到用这个来占卜,还把占卜的缘故、结果、应验的情况都记录在龟壳上。这就是龟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