唰唰唰……
江南好,最好是红衣。
只求伊人畔,余生共逍遥。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枝东凋敝,相思不如不相思。
三句写完,留下一群人目瞪口呆。
有人还没搞清楚,纳闷道:“嗳……不是,这是诗?”
有人纳闷:“为啥只有三句?”
有人皱着眉头:“这不算诗吧,第三句咋那么长?”
一群人七嘴八舌,三句的诗没见过。
杨过摇了摇头:连这种形式都没见过,玩呢吧?
李泽:“杨过,这是诗?”
杨过:“这不是诗么?”
郭台:“这句式,对偶、押韵……都不对啊!”
杨过:“诗乃心声,挥毫而就,讲究那么多理法束缚,能写出多少好诗?”
有几个年老的一辈人走过来,看着这诗词,先是皱眉,然后品味了一番。
“春来发枝东凋敝,相思不如不相思?”
有一个老头道:“若是上两句配得工整,这又是一名篇啊!”
年余凑过来一看,顿时喝道:“好字……”
写字这个东西,得有风骨。书法一途,写到最后,特别讲究浑然天成。王羲之的一篇《兰亭序》,最出名的便是那字。字字不同,字字称绝。
杨过写法并非颜柳之体,是真的自己随意挥毫的写法,没那么讲究。
可即便不讲究,字形生意境,这幅字也当得一句好评。
却见铁宁笑着说:“杨过,不若这幅字送给我好了?在场,或许也就女人对这等文字最有兴致。”
杨过:“铁先生要,杨过当然得给。”
铁宁:“有标题吗?”
杨过:“随手一帖,要什么标题?”
铁宁:“嗯!总得有个标题来的,就叫《随心帖》如何?”
杨过:“随铁先生喜欢……”
帖,古代写在布帛上的寥寥几字,主要不看内容,而看字。
甚至有故事:有人吃了顿饭,忘了给写,随手写上一句“今日没带钱,下次一并还给你……”
这也叫帖。
形式多变,不追求内容,讲究恣意挥毫的那一瞬间。
杨过还不知道,这幅《随心帖》,在日后竟会拍到一个连他自己都无法想象的高价……
诗词赋曲还没写,就要先饮上三杯。
当场作赋,这可不是谁都会的技能,确实得看一个人的功底的。其实,何止是文学功底啊,还得有一定的天赋。写《藤王阁序》的王勃,死的时候不过27岁,活着的时候就是一个天赋卓绝的人。
在众人的闹哄哄中,大家陆续干了三小杯子的酒。
杨过手里端着丁点儿大的酒杯,叹道:“什么时候,喝酒都用这么小的酒杯了?不是说要效仿先贤的吗?那就应该执坛痛饮。我们就弄二两杯子,先来个三杯如何?”
当时,就有人翻白眼道:“杨过,古时候那酒才多少度?现在的白酒可都有四五十度。真要是三杯下肚,谁还作得了赋?”
杨过摇头:“写赋之人,几人不是狂客?李先生,如果用这么丁点儿大的杯子,我可是没兴致的。”
被杨过这么一激,顿时有人吆喝:“年纪大的,自然不能那么牛饮。罢了,这里还有一些青壮年,陪你喝上一轮,又当如何?”
渺渺拽了拽杨过的衣服:“你悠着点儿,要不然回家要跪搓衣板的。”
杨过眨巴了下眼睛道:“没事儿,我不醉。”
渺渺无语:你醉不醉,是你说了算的么?
当即,十来个人换了大酒杯,相继碰杯,一起豪饮了一轮。杨过看见一群人跟便秘了似的,顿时咧嘴笑了。
小样儿,我整的就是你们。
另一头,酒店安排的倒也周到,竟安排人架上了古筝,直接就有了清雅的伴奏。
杨过依稀听得有人喊道:“笔墨伺候……”
杨过心说:这人还真把自己当大爷了,还笔墨伺候说的……
却见李泽一张脸涨得通红。这是喝酒上脸的,还有几个人也是面色绯红。
倒是杨过,悻悻然的样子,若无其事。
有个中年人就问渺渺道:“瞧,你哥一点事儿都没有。”
渺渺:“他喝酒不上脸……他上头……”
这不,上头的可能还不止杨过一个。一杯二两酒下肚,有人憋不住道:“不如我来先赋诗一首,算作是投石问路。”
有人叫好。
这人歪着头,想了想:“写什么呢?”
有人怪笑:“你写的文章以情爱为绝,就写男女之情罢……”
这人道:“那就写我书中的情节,才子佳人涓涓的情谊。”
却见这人抓起毛笔,在一张铺好的宣纸上挥毫落笔,似乎这首诗是有感而发,一蹴而就。
事实上,这首诗确实是一挥而就的,但是不是有感而发就不知道了。
只见他写下标题:“蹭作协酒菜兼忆那人”。
杨过一看这标题,顿时眼角就抖了抖:你特喵喝多了吧?这标题也太随意了吧你?还蹭酒菜,还兼,还忆那人……
不仅仅是杨过如此想。
本来,还有很多人等着他挥毫大作。结果,一看这个标题,顿时看天的看天,望地的望地,心里盘算着:这家伙是不是真的喝多了?
一落笔。
回望高楼欲不回,野花带笑对人开。
若非才子惜佳人,何事一杯连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