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转眼来到第二年春天。
一直都很忙碌,没有人觉得时间漫长。“无明”之后,大家都是头一回找到这种有希望又略微带着一点亢奋的状态。
小镇的主动建设完成得差不多后,大家又开始闲适起来。不是无所事事的闲适,而是各有方向各有所好的闲适。不找点什么有意思的事做,就会感到无聊和空虚。几十万年的进化,人类已经很难再去过原始人的生活。
小黑长成了一条像模像样的狗,艾牧出门它必须跟着,其他时间就待在院子里,追追蝴蝶追追老鼠。院子里新种的花花草草长势甚好,艾牧又做了不少除旧布新的事情,整个院子显得很有生气而且舒适惬意。
小镇的吸引力不是一般的大,新加入的居民都是路过的人,路过的人也都成了小镇的居民。他们都要经过肖栋的考核才能正式被接纳,他们的来历也只有肖栋掌握。也许是因为缺人手,也许是因为这个小镇很特别,也许是因为“无明”后的幸存者有某种特性或者说因为某种特性而成为幸存者,总之,他们都被接纳而且像艾牧一样很好地融入了这个小镇。刻意去做没效果,顺其自然反而效果不错,世事就是这么吊诡。
艾牧没有主动问过肖栋这些新加入居民的具体情况,他们从哪儿来,知道些什么。他估计肖栋也没有深入去问这些。所有人,包括先于艾牧成为这个镇子居民的人互相之间有种默契,都不关心过去发生了什么,至少表面是这样。大家也不讨论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只关心现在,只关心在这个小镇上的生活。
小镇已经有109个人,新加入的人中大部分仍是年轻人,目前为止还没有比肖栋年龄更大的。
幸运的是,肖栋的女儿不再孤单。有另外三个孩子跟随他们各自的父母来到小镇,两个女孩一个男孩。孩子们保持着天真烂漫的天性,自然熟,很快小镇上就能听到孩子们的欢笑打闹声。
孩子多了教育又成为问题。只有四个孩子,不同龄。他们都是“无明”后出生的,因此“学校”这个概念对这四个孩子而言很陌生。小镇“无明”前只有小学,那时孩子们稍微大点都去城市里读书。
肖栋的夫人叫莫凌,“无明”前在大学里教书,教的是教育学。她自己教女儿,现在多了几个孩子,她就主动承担起他们的教育工作,用她自己的方式。
其他几个孩子的“家长”认为有大学老师来教孩子本来就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也就欣欣然放心地把孩子交给莫凌。带孩子教孩子一直是件对平常父母而言很辛苦很忐忑的事情,现在有莫凌来管教他们,不知道可以省下多少心。
“学校”就在肖栋和莫凌的房子里,现在没有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概念,孩子们天天都要上课。上课的时间不长,上午两个小时,下午两个小时,其他时间孩子们自己玩。
莫凌的孩子叫肖默羽,是四个孩子里年龄最大的,八岁。新来的三个孩子分别是六岁,七岁,七岁半。男孩七岁半,比肖默羽小半岁。孩子们年龄差距不大,之前都有基础,莫凌在测试之后决定只用一个版本的教学计划。
说是教学计划,其实并没有那么严格的限定,也没有什么期末考试,成绩排名之类的评价体系。孩子们学一个知识点,莫凌评测他们已经掌握就可以过掉;实在是没兴趣也掌握不了的,就放弃。
孩子们并不知道他们应该对什么有兴趣,莫凌只是把所有的东西呈现在他们面前,给他们足够的选择项,每人挑满十个,再加上一些基础的知识,比如文字,数学,自然,运动,生活等。
政治、经济、法律已经可以被归于历史,莫凌没有给孩子们教授太多。化学、物理、生物、绘画和音乐等归在兴趣里,这些可以动手验证的学科孩子们兴趣更大。
孩子们年纪不大,有些课程莫凌自己也不完全懂,只能根据资料库里的知识来传授。她更重视孩子们的学习能力,自学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渐进能力,而不是记忆能力。她给孩子们省掉很多没有太多意义的课程,以免浪费他们宝贵的成长的时间,这背后当然也有希望他们早点成熟的意思。
现在是“无明”后不确定性极高的时期,谁都无法预测今后还会发生什么。如果“无明”再次降临,如果自己不能活到他们长大,最好的方式还是让他们早些独立,精神上的独立和行动上的独立。
用“无明”前曾经流行过的概念来说,整个小镇的居民都有些完美注意倾向。小镇东边那道“城墙”被人为地加速美化,现在已经是一道花墙。镇子上但凡有不好看的地方,都被种上花花草草;但凡有多余的丑陋东西,很快就会被人们改造。
庆幸的是,大家眼里美的东西基本上一致,对事物的认知也基本一致。不像“无明”前的状况,任何事情都可以对立起来,因此小镇的人很少有纷争。
比如,能取之自然回归自然的东西是最好的,有人甚至提议以后新建的房子只用木头石头这些天然材料。比如,小镇的街道上没有垃圾桶,没人会乱扔垃圾,小镇现在几乎不产生垃圾。小镇看不到电线杆,需要供电的地方线路走地下,尽量减少人为的痕迹。比如,花花草草和树木就是最好的装饰,雕塑那些人造的东西完全没有意义。有人甚至建议把原来的水泥路和柏油路覆上土,种上耐踩的草,这个就有眼里揉不得沙子走极端之嫌了,最后被劝下来搁置不议。整个小镇的人在如何让环境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上乐此不疲。
春暖花开的时节,桃花峪,这个边缘小镇进入了“无明”后从未有过的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