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瞄了她一眼,道:“怕什么?有哀家在,你以为那侍郎还能翻了天不成?”
说罢便是目露赞赏,冲简宁道:“穆妃,你刚刚说得很好,有礼有节,又不失妇德。”
“让娘娘见笑了。”
简宁起身福了福身,“陈侍郎虽耿直,可到底有损国朝脸面,臣妾深受皇恩,不敢让陛下颜面有损。”
“你做得很好。”
皇太后感叹,“这些清流最不好对付,若是刚刚输了气势,今日这宴会就开不成了。”
她说罢便是轻轻摇头,显然对于大明文臣的尿性已深刻领会过了。当年先帝独宠她,不也说她骄忌嘛?真是天可怜见的,她明明什么都没做过,对宫人也是和和气气的,也不知这话是从哪里传来的?
“不过穆妃……”
皇太后意有所指地道:“你可要有心理准备,今日风头出过了,怕是要反击的。”
简宁抿嘴一笑,“太后娘娘觉着这裹足可好?”
皇后,德妃等人吓得东西都不敢吃了。这风俗自打南宋开始后,就成了大家闺秀的标志。虽没人说这道德不道德的,可现在大脚的确被视为低贱,且不好嫁人。
“穆妃觉着呢?”
皇太后轻轻一笑,抿了口酒道:“楚王好细腰,国中多饿人。这裹足,哀家看着也是差不多的意思。”
“娘娘圣明。”
简宁道:“臣妾喜史书,近日倒也发现一些有趣的事。”
“哦?穆妃有何趣闻?”
“臣妾看这宋时史书记载,这宋人招兵身高要求可真不一般。便是做做后勤打扫的,都要在五尺三以上(1米65左右),若是禁军,没有5尺6以上(1米75),连最低门槛都摸不上。像那负责天子的羽林卫,都要是六尺男儿呢!
六尺男儿,这差不多就是要1米85左右了。由此可见,唐宋时期的人并不矮,高个子还是很多的。不然以“冗兵”著称的宋朝何以招募那么多大高个儿?
要知道宋朝实行的是募兵制,招募对象多为灾荒饥民。然后在其中选强健者为禁军,弱者为厢军……灾民中都能选出那么多高个儿,只能说明宋人的平均身高不是很低的。
但反观明朝……
在明朝初年的史学记载里,大高个儿们还很多。可到现在,1米7都算得上高大了,这是何道理?
一个人的身高,跟基因,饮食都有很大关系。但除此之外,跟母体强健也有很大关系的。
裹足摧残的可不仅仅是女人的脚,这种伤害是整体的,盆骨也会因此变窄。加之裹足行动不便,怀孕后,更是负担加重,且气血不畅,这孩子又怎能健壮?
先天基础没打好,后面想补回来可难着呢!
太后听了若有所思,又看看乳娘手里吃蛋羹正吃得起劲的驹儿,想了想便道:“若能废了倒也好……”
简宁一笑,“太后娘娘慈悲心肠,以后天下的女子都将感谢您……”
正德哈哈一笑,“穆妃说得极是,不过是各地审美不同,使臣也不必太在意了。”
李东阳颔首,摸着胡须道:“陛下所言极是。”
顿了顿又道:“当年太祖马皇后亦未裹足,可这不妨碍她的仁德。”
一群朝臣纷纷应是,而皮莱资也是无话再说,只得行了一礼退下。
只是在这一片和谐气息中总有那么一两个蛀虫,有个礼部侍郎便是站了出来道:“当年蒙元占我中原,腥膻遍地,坏我中华礼仪,马皇后未裹足也是情理之中之事。只是如今我大明已复华夏衣冠,臣揍陛下,当应昭告天下,让全天下的女子皆裹足。”
此言一出,满堂沉寂。火者亚三瞄了瞄天子有些发黑的眼神,便是胡乱翻译了一通。
这可是自家人拆台,万不能让西洋人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不然丢脸大发了!
简宁眼里凝着冷芒,皇太后不自觉地将脚往裙里缩。
很不幸,这宫里不是只有简宁一个大脚。事实上,这宫里绝大多数的女人都是大脚。
宫婢出生卑微,哪可能裹足?在宫里负担劳役,裹着小脚还怎么做事?而皇太后的父亲也不过是个穷秀才,再往上那也都是农民,这样的家庭怎可能裹足?
至于夏皇后,德妃,贤妃的脚也是裹得很失败。大明的后妃出生都很低,一般出生低的人家都不裹足的。有些忽然发迹了,才会去裹足。但错过了孩童时代,那足裹得也不甚“美观”。现在夏皇后更是大胆,见简宁与太后都是天足,便天天偷偷将裹脚布放松一点,又用布条一点点矫正……
德妃,贤妃也在偷摸干这个事。她们觉着,大概天子宠爱穆妃,可能是因为穆妃乃是天足。毕竟,先帝只有太后一个,而太后不也是天足么?所以这大臣话一出口,屏风后面几个尊贵的女人都有些心虚。
而几个坐陪的诰命已是脸通红了,只有喜儿面色如常。她出生卑微,发达了也不想去受那罪。而且也不觉的女人的脚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在老家,当年她替母亲干活时,裙子都是遮不住脚的,不也活得好好的?
不过太后就是太后,惊诧过后,便是道:“今个儿是皇子满月,怎谈起国事来了?这汉唐女子不裹足,汉唐难道就不强盛了么?”
“太后,汉唐强盛,也却也出了吕雉与武后之流。”
礼部侍郎显然不知进退,作为清流他有必要保持风骨。就算是太后也不能退让。
“噗”。
一声嗤笑从屏风后传来,简宁的声音再度传出,“如果按照爱卿的说法,那将男人的足也裹上好了,这样大家就能有德行了。”
“穆妃娘娘!”
侍郎的脸一下通红,气愤地道:“您这是胡搅蛮缠!”
“到底是爱卿不分场合,不知轻重还是本宫胡搅蛮缠?!”
简宁的口气严厉了起来,“今日什么场合,爱卿不知么?”
“是非曲直自有公论!”
侍郎昂着脖子,“食君之禄,担君之忧,臣身为礼部侍郎有教化天下臣民礼仪的职责,故而臣不吐不快!”
“哈!”
简宁大笑,“好一个食君之禄,担君之忧!”
简宁冷笑着,“俗言道:家丑不可外扬。今日外国使臣在此,尔让君父面上无光,难道这就是你的忠君之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