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人来打劫主要还是没吃的了,但如果大明愿意公平和他们交易,且能购买他们生产的东西……
可以想象,像这种保暖又柔软的羊毛衣很快就会风行大明,甚至远销海外……一个东西只要红了,那么原材料的需求也会变多,那些草原人尝到了甜头,只会在不知不觉中沦为大明人的牧羊人。
利益跟前,首领说话也不管用,这点在草原上更直接。利益果然是能杀死一切的东西啊!
带着无限感慨,王阳明出了宫,然后去了内阁。他要好好和首辅以及自己的父亲探讨探讨这件事的可行性,若是能成功,那么大明的北方之患解决了,就可以好好消化新得到的土地了。
正德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大臣们的支持。大臣们也不是傻子,后世人觉着古人傻概因是站在了历史的肩膀上去的,没有时代的局限性。现在正德这想法被引出来了,在拿出羊毛衣后,几乎所有大臣都觉得这事可行。
别看正德才干了一件蠢事,可这些年大致的治国政策却没出过差错,而且大明的确是变得越来越好了,这让正德的威信也建立了起来,偶尔的犯二,大家也很快就忘记了。见天子又拿了新鲜玩意出来后,纷纷表示支持,还让自家婆娘也入宫跟皇贵妃学着织毛衣,打算学会了好好剪一剪蒙古人的羊毛。
至于蒙古人会不会接受?
呵……
那群穷疯了的家伙连人都卖,别说是卖羊毛了。他们年年来,岁岁来的为啥?还不是因为穷嘛?!
蒙古人也是懵逼。
天子亲自去战场将他们打得落花流水后,本以为要继续耀武扬威,可哪里晓得大明天子竟不想跟他们打仗了,而是打算跟他们做生意。
真当他们蒙古人是傻子么?!可偏偏他们没法拧到一块去,很快就有部落偷偷跟大明人交易了起来,当他们用没什么用场的羊毛换来了丝绸,茶叶,盐,粮食后,草原上一下就轰动了!
而锡宝齐篇古在很恰当的时机就跳了出来,忽然担任起了买办,仗着自己官话流利,带着族人来来回回地奔波,狠狠地赚了一笔差价。
而大明同时也派出了技术指导,打算在东北广袤的土地上,准确说是在爱新觉罗们的地上先种上一波玉米。然后……
没几个月就传出了有汉女与爱新觉罗们有了爱情结晶的消息,两族的关系似乎一下变得紧密了起来,而女真其他部族也是红了眼,各种威逼利诱,锡宝齐篇古拿着大明的尚方宝剑四下忽悠,竟是如鱼得水,没被人团灭,也真算是奇迹啊!
而在深宫的简宁也因着要教授贵妇们织毛衣而变得忙碌了起来。好在,她的学生们都十分刻骨,几年的系统学习下来后,能力都提高了不少,像纺线织毛衣这种没技术含量的活也能帮着简宁应付。当然,这些人不是太想干这些事,他们更想去搞各种发明与研究,因为一旦弄出点什么新的东西来,可意味着大笔的赏赐与不可限量的前途呐……
帝王心术不是一日练就出来的,但只要有心,哪怕奇葩如朱厚照也能慢慢成为一个合格的帝王。
许是刚登基时的窘迫给了他太深刻的印象,又许是朱家骨子里的穷逼基因,总之……慢慢的朱厚照就接受了简宁时不时流露出的现代思想。
国与国唯有利益可长存!同时他又加上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有这想法倒也不代表正德就成了民族主义者,其实在古代的民族主义与后世不同,特别在儒家文化圈内。
简单来说,只要你学习我,你便成了我。中华文明是以文化分圈子,而不是人种血脉,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宋朝时的犹太人。
这个苦难的民族之所以总是遭到世人诟病的原因在于他们不容易与当地人融合,而在这漫长的人类岁月里,唯有生活在北宋开封的犹太人最终被中国文化同化,在这整个犹太民族历史上也是罕见的,甚至只有这么一群人被中国人同化了。
基于这个点上,古代君王也好,百姓也好,只要你认同我的文化,那便是自己人。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身为大明最高统帅的朱厚照显然已领悟到了另一种战争模式:经济同化。
西南土司的势力在一步步被瓦解,这让正德对自己的想法更为坚定。既然西南能成功,那么没道理草原和辽东就不能成功。
所以他只要在白山黑水间设立一个模版,然后就能吸引更多人的心向中原。至于这些人会不会反水?做生意总有风险不是?想想所能得到的利益,那么冒险也是值得的。
只要对方对中原形成经济依赖,那么到时想掠夺中原可不是一个酋长说得算了。如果大明子民能与他们结合,慢慢同化,那么很快草原以及长白山等地都将真正成为大明的土地,然后……
他就可以将战线往外推进,那个罗刹人没有土豆都能在那儿活下来,那说明国人也是可以的嘛!
而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得先培养一个代理人,先同化他,再通过这个人去同化别人。当然,武备不能松弛,得加强。
这回去了边关,见边关武备明显已不行,所以也得拨款好好操练操练这些家伙。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嘛!
正德的小算盘打得当当当的,可以想象,当大量物资堆到起锡宝齐篇古面前时的模样了。
在发了一堆毒誓表忠心后,锡宝齐篇古便是开始清点天子赏赐的东西。
“好东西啊,好东西,都是好东西啊!”
一堆大明军队淘汰的武器就成功的让锡宝齐篇古卖了自己以及子孙后代。此刻贫穷得连内库都穿上的爱新觉罗们在生存跟前似乎没有太多选择,除了给大明打工还能做什么?历史上也是这么干的,只是现在因着简宁这变数玩得大了些罢了。
回京复命的王阳明将锡宝齐篇古的辫子递上,道:“陛下,臣去的时候怎么也想不明白陛下这样为事的道理。只是在回来的路上,臣渐渐想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