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重整水军,有意海外,我心意已决,愿为天下有抱负的读书人做表率,好男儿能从军报国,效力于沙场。”
王秀暗自欣赏不已,还是平淡地道:“二哥要随同他们南下?”
“正是,好男儿志在万里,开疆扩图博取功名,做个南海‘博望侯’,纵然天不作美,亦须博个马革裹尸,算是不虚此生!”
王秀静静的听着,逐渐肯定了李长昇是深思熟虑的,并不是一时性起。当然,立志从军的大道理背后,隐藏着个人野心,试问,谁人做事没有目的性?有野心才会有动力,社会缺了没有野心的人,简直是一潭死水。
状元入仕的确荣耀,文散官第二十六阶从八品宣教郎,授官大理评事,几年间便可转著作佐郎,或是大州通判、教授,运气好些便可进入馆阁,成为天子的侍从文臣,可以说是读书人最艳羡的升迁起端。
但是,多少状元能脱颖而出,做出一番大事业?李长昇不是安心文治的人,在众多杰出人物中,他难以有所作为。
不能不说,李长昇是有眼光的,大宋士林普遍不屑行伍,很少文人从戎的事迹。被杀的折彦质算半个,高平算是一个,封元以武职考取功名,会被军中所重,却并不一定会被士人认可,他们都不过是赐进士出身,完全比不上状元公。
“二哥为何选择水军,而非马步军?”王秀最后一次试探李长昇的心思。
“南北议和,十年内很难有大的战事,就算有大战也是将星荟萃。朝廷崛起的希望在于海上,经营海外取海外万国之利,养精蓄锐,一雪前耻,正是选择加入水军理由。”
王秀明白了李长昇的心思,随着大宋采取休养生息的国策,延边采取守势,马步军建功立业的机会不多,就算有那也是名将云集。且论资排辈已成惯例,去那里分一杯羹,显然还不如留在文官行列。以他的既定战略,大宋经营海外,必然组建强大的水军船队,水军自成一军的趋势,未必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