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想也知道,下乡知识青年到农村来,是为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为建设广阔的农村而来。这种背景下,哪个厂里敢收知青呢。也因此看不到前途,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的知青们才会一直那么颓靡。
可这种事情能者居之,终究要靠实力说话,知青们都可以看得见的透明选拔,落选的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只能告诫自己,知识总是有用的,不能因为一时来到农村没有了用武之地就束之高阁才是。
此后,知青点都一改之前的颓废萎靡气息。大家都被重新激起了学习的热情。每日里互相间或请教中学课本、或学习红宝书等语录,一时间学习氛围高涨,这才展现了真正城里知青的风采面貌。也因此吸引了村里年轻人的好奇与好感,双方打破文化意识的壁垒渐渐走的近了些。
至于周念夏,在进入小学后就如老鼠进了米缸,不要太幸福了。
如愿脱离了体力劳动的周念夏,对待这份带自己脱离苦海的工作,再是热情不过。尽管年底才是试教学,但周念夏还是每日里积极认真备课、对待一群小萝卜头也亲切和蔼,被人尊称一句周老师,一时间在村里和在学校里的人缘都好了不少。
就这样,两人,一个在城里厂子,一个在村里小学,可彼此知道两人一起为未来的生活努力,虽不时常见面心却始终聚在一处、力往一处使。村里大家伙儿也都喜见这对年轻人的结合。
时间也不等人,两人都到了可以结婚的时候了。
钱建军今年已经20了,尽管已经有了对象,但看在外人眼里没结婚就是没成家,钱家人、尤其钱妈妈格外着急,恨不得拉着儿子和周知青立马把这婚给结了。
只都叫钱建军拦了下来。他不希望给夏夏太多压力,他更期盼两人的结婚是水到渠成,而不是半推半就下的将就、凑合。这一生这么漫长,以后相处的日子有那么多,他希望现在在一起的每一件事都能成为日后美好的回忆,更别说结婚这种人生大事。
周念夏心里也大概清楚,按村里一般相看节奏,他们这也差不多到时候可以结婚了。
但到底他们俩之间情况有些不同。
念夏家在遥远的上市,身边除了一群知青,没有一个亲人。再者知青与村里人终究不一样的。她离家这么远,就是出了什么事,娘家也没办法及时过来撑腰,所以这未来结婚对象的考察期就要格外长些。
为了自己以后的安稳生活,方方面面周念夏总要多考虑些,冲动行事向来不是她的风格。
另外,周父之前来信中也特意嘱咐过,如果要结婚一定要提前打声招呼,到时家中一定会派人过来,既是为了给周念夏送结婚的一应物拾、陪嫁,也是为了来给周念夏撑腰。旨在告诉钱家人,周念夏是有娘家护着的,哪怕离得远,也不是婆家可以随便欺负的。
虽然并不认同这样的做法有效——毕竟男人要是真的变心,哪有什么能拦得住。但这会主流思想是这样,周念夏也就坦然接受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一向是周念夏识时务之处,也是周父周母一片爱女之心。
按照原主以往记忆来推断,每年年头、年尾都是厂子里单子多、最忙碌的时候,那是周家一家人肯定都脱不开身。这么一算,最近的结婚日子也要排到4、5月份时候了。到时周家能有人来,村里也还没有进入农忙,正合适结婚办席。周念夏和钱建军两人商量着定下了大概的时间,具体的还得请长辈看个吉日,老一辈大多都讲究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