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这样,府中的小姐丫鬟们都渐渐长大,周念夏来到府中已经有两年了,期间周母简直是不折不挠的来杨府找她,可周念夏就是不接招,每次的回应都是钱已经花光了。
偏偏周母悄悄找人打听过,都说大小姐身边的夏书是一个手脚大方的,每次发下月银来第一件事就是还钱、第二件事就是借钱花,简直没谁了。
周母顾及面子,加上家里还剩下些银子,也不敢在大户人家门口过分苛责,每次都只能灰溜溜的回去。
不过周念夏也不全做尽了,不然周母得不到好处,自己也会得一个心硬的名声,她也悠着,三次里会有一次给个一钱银子,还有两次偶尔给些吃食或者其他人那里的旧衣物,或者干脆什么也不给。
这一点小甜头吊在眼前,周母不敢跟她完全闹翻,心气也不顺,依旧想着法儿来捞钱,不是哭诉孩子他爹的病,就是哭诉几个弟妹的苦难,周念夏都一一堵了回去:“再难能有我这个卖身为奴的人更惨吗?有的话,那干脆一家都卖身进来,正好一家团圆了。”
这句话吓的周母连续两个月没敢来,生怕周念夏去杨家人面前说话抢了自己一家为奴为婢去,其实逼良为娼哪有那么容易啊。
直到第三个月,估摸着惦记可能有的银子,方才壮着胆子来了,周念夏一思考,这不行啊,不还是养成坏习惯了嘛,现在三个月给一钱银子,改明儿是不是给的更多。
于是接下来,周念夏就改变方针了,不再固定的三个月一给,现在是真的全靠心情,心情好给一钱两钱、心情不好练一根毫米都没有,训得周母都没有脾气了,连带着来镇上的动力都少了很多,周念夏这才满意。
府里也不是有人指责周念夏不对的,只是都叫周念夏堵了回去,反正我花钱快、自己月例还不够花的,你们要是可怜我那一家子,就帮帮他们吧,这话一出口就把来人噎个半死,有钱不留着自家华反而给外人,那不是脑子进水了嘛。
俗话说,死猪不怕开水烫,周家一大家子又没有穷到饿死,真说她有什么错也不至于,周念夏这幅样子渐渐的也而没人上前来装模作样,周念夏心里才舒坦。
只是面对同为下人的丫鬟仆妇们,周念夏可以怼回去,面对作为主子的大小姐,周念夏就不能这么简单粗暴了,反而是上演了一出苦情戏,直将自己讲的比那地里的小黄花菜还可怜,听得大小姐眼泪汪汪,直气世界上怎么还有这样不慈的父母。
被教养着长大的大小姐自然不会知道,她这已经是贫苦人家女孩比较好的遭遇了,还有不知道多少被随意配了人、被卖去勾栏院,凄凄惨惨一世呢。
周念夏的说辞很讲究了一些技巧,七分真三分假,偏偏这三分假全都是人的主观印象,便是直接去证实也不会被拆穿,这就是周念夏的聪明之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