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章 往昔之事在胸怀

田园大唐 田园如梦 6232 字 27天前

如果李瑀的背后没有张小宝的话,那么应该没什么问题,但有那个人存在,似乎什么事情都能够发生。

“就是说我的股份变成了两成五是吧?好的,如果我也想要投钱的话,我会对你们说。”李瑀没有反对,合同上就这样写的,当初张小宝已经分析到了。

“是,如果李大人觉得少了,我们还可以让出来半成。”田会长怕李瑀不高兴,准备损失点,为了以后对资源的垄断。

“不用,千万别让,买卖就是买卖,难不成你们看不起我?以为我是会用自己的身份来欺负人的候爷不成?”

李瑀连忙拒绝,多要那半成有什么用,还是跟着小宝的计划走的好,果然又要动手了,行,有钱不赚怪可惜呢。

田会长放心了,随便又说了说那边烧出来的陶器,也没多呆,这就告辞离开。

李瑀的幕僚小虫又从屏风的后面转出来,手上还拿着当初张小宝给写的计划,一脸的崇拜。

“大人,是不是马上就组成自己的商队到周围的县中去谈买卖?千世商会的人已经要动手了。”

“去吧,这个事情就交给你了,税呀,很多的税呀,这下县里面有钱喽,我哥和小宝投的钱也可以一点点赚回来了,要是再能找别的人借一下钱就好了,如今却是需要用县中的钱来垫付。

这属于挪用,哪怕是我自己借,百姓同意了,以后我也得想办法补偿一下,还好没有人会来追究我,哪个地方不挪用?朝廷都来回地挪呢。”

李瑀把事情交给小虫去办,想着需要挪用一下***,总觉得别扭,以前挪用的时候就没有这样的感觉。

当然,这个不是白挪用,需要用自己的几个小买卖抵押,不然现在的衙门财政公开,没有抵押,不好跟百姓交代。

当京城这边的李隆基上船出行的时候,张小宝写给李瑀的信也送到了地方。

把信展开,李瑀看了一遍,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自言自语地说道:“小宝就是小宝,名不虚传,好,种柳树,大量的种,能种竹子的地方也使劲种,再于本县和周围的县收购干草和秋收后的秆子,等着赚大钱。”

想到高兴处,又把信拿起来重新看,上面给分析了一下昌宁县未来的发展,说是只要投钱过来的商人们有钱可赚,就不会撤出去,今年或许别的东西都够用,毕竟新开的窑是需要试着看看怎么烧。

每个窑都是不一样的,有的窑好,有的则差一点,差的自然要重新建,等到明年窑都试好了,并且打出来销路之后,那才是真的大生产时代的到来。

陶器啊,不是一个罗一个那么放着就可以的,必须要有保护的措施,什么东西用来保护最好,当然是竹子和柳条编的筐了,还有干草,今年看着够来,明年绝对缺货。

那样一来,现去准备就来不及,不管是为了自己赚钱,还是帮着商人能够尽快地把货物安全地运走,都必须要提前准备妥当。

柳树非常容易活,随便插个柳枝就可以,生长的速度还不慢,竹子就更是如此了。

除了这个建议,还有一个是让昌宁也开始制作蜂窝煤,然后用来烧火,把省下来的柴火做成纸,厚厚的那种,到时候张王两家会提供一种用来给纸浆压模的东西,压出来之后,同样可以用在陶器的方面。

看了一遍又一遍,每次看李瑀都觉得心中舒服,这才是真的好办法,把资源利用起来,等着千世商会的人把增资过来的钱财用出去之后,又能收入一大笔钱。

“不行,我得早早准备,把这些事情写个资料,等叔叔到汾水的时候,见了叔叔有话说。”

心中有了决定的李瑀一面安排人去收够草,一面让***量地栽种柳树和竹子,一面又开始写起了报告,各种的数据都列明白了,好等着船队过来的时候能够流畅地说出来。

张小宝不知道李瑀能做到什么程度,他也没打算在昌宁赚钱,队伍起程了,他就被安排到了李隆基所在的大船上,跟着他的还有小贝等人。

船走的漕渠,到了前面能够换道的地方就会进入汾水。

李隆基出来一次也不容易,曾经还有不少的人反对,终于是在张小宝和王鹃愿意出钱之后,这才让反对的人同意下来,不然还得费不少的劲。

刚一到船上,李隆基也不想着就在船舱中闷着,搬了套东西,坐在船头的甲板上,手上拿个望远镜四下里看。

现在走的路是顺水,等着要进到汾水河的时候才是逆流,故此船的速度非常快,除了船上有护卫,岸边也有金吾卫骑马跟着跑,以免有人埋伏在那里。

一天半之后,值晌午,李隆基依旧跑到外面来坐着,顺便看看自己国家的景色,看着看着就发现前面的河面的上空多了一座桥。

“力士,可知何时出了这座桥?”惊讶中的李隆基对站在旁边的高力士问道。

高力士也不知道啊,疑惑地看了看,摇摇头,回道:“臣不知,是谁那么好心给修了一座桥?桥上来往的人还真不少,为何要在桥头那里停一下?”

就像高力士说的那样,这座好象突然冒出来的桥上不少的人来往,还有人用小车推着货物,就是走马的时候费劲,因为桥会来回晃荡,是一座铁索桥。

高力士不知道,就把骆宾给找过来,骆宾前段时候去别的地方传过旨意,去了十来天,想是他能知道。

小太监骆宾匆匆地赶过来,抬头一看出现在前面的桥,惊讶地说道:“哎呀,真快呀,我上次路过的时候,还没修好,张王两家的动作果然够快。”

听他这一说,李隆基和高力士都知道怎么回事儿了,应该是张小宝和王鹃过来的时候见这里来往不方便,就让人修了个桥,确实挺快的,这才一个来月的工夫,一座铁索桥就出来,有钱做事儿就是舒服。

“小宝和鹃鹃的心真好,这座桥修起来得不少钱吧?两岸用什么压的?”李隆基仔细地看了看桥,夸了一句,又问一声。

“回陛下的话,两边用的是水泥,钢条还有鹅卵石做的墩子,这才能吧铁索给抻起来,就是一百个人站在上面也不会断,并且听人说,以后每年多会进行维护,只不过…..只不过……”

骆宾说着说着就不知道该不该说,眼睛看向高力士。

“你看我干什么?有什么就跟陛下说什么。”高力士一瞪眼睛,心说你这不是陷害我呢么,你有事儿不能说,看我,太气人了。

李隆基没理会这种小事,呵呵一笑,等着骆宾继续说。

“是,陛下,只不过这座桥来往的时候并不是那么容易,得花钱,过两次是一文钱,可以有包月的,还可以有包年的,包的时间越长就越便宜,如果没有钱的话,用货物也行,比如一个鸡蛋现在就能过三次,要是鹅蛋的话,最少也能过五次,还有……”

“怎么就要钱了?张小宝和王鹃呢,把他们给朕叫来,他们就缺这点钱?朕给了,鸡蛋竟然也算。”

李隆基一听过桥需要付钱,刚刚高兴地夸着张小宝和王鹃的心情就没了,让人去喊两个人的时候,举起望远镜仔细看,可不是么,桥的两头都坐着一个人,在那里等别人把钱扔到旁边的箱子中,还有几个篓子。

好这个时候有两个大人带一个孩子过桥,没给钱,拿出来一个鸡蛋放在了篓子当中。

“力士,你说这算什么?百姓无非就是来往一下,竟然就收上钱了,他张王两家真的缺这点钱?要是让百姓传扬来开,他们家的名声好要不要了?能拿出来那么多的钱修运河,在剑南道修路,还给帮着铺路的村落提供发展资金,为何非要在京城的漕渠上收人家钱?”

李隆基看着看着,就生气地对高力士说道,怪不得刚才骆宾犹豫呢,原来是这么回事儿。

高力士也皱去了眉头,同样想不明白,来往的人多是多,但想要把修桥的钱赚回来得多长时间?一时之间答不出来,憋了下才说道:

“陛下,臣觉得是不是守桥的人背着小宝和鹃鹃收钱?等小宝和鹃鹃过来,问问他们就清楚了。”

“恩,你问,让他们两个说实话。”李隆基眼睛还在看着在桥上过往的行人,怎么想都不舒服。

没用多长时间,张小宝和王鹃就手拉着手晃悠了过来。

“陛下在这里纳凉呢,陛下看看前面那座桥,我和鹃鹃过来时修的,以后会修更多,包括陛下前要去晋阳的河上。”

张小宝指着李隆基看着的桥,悠然地说道。

高力士看看两个人问道:“小宝,你说实话,那桥是不是收钱?”

“是呀,很便宜的,两次才收一文钱,如果只过去一次,会给个凭证,什么时候想过了还能用。”

张小宝点头承认,还给解释了下具体的一文钱怎么分两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