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你能想到的敌人也都会想到,都是有良好的家庭教基本的义务教育和正规的军事化训练的职业军人,如果不是战争你们一定会是朋友。
6.当你身边的战友阵亡的时候你会红眼的。
7.打人先打胸,补枪先补头。
8.如果对方医疗手段和伤兵后运能力不错的话,打残废敌人比打死敌人更有效。
9.野战中刺刀比手枪更好使。
10.三个人是一个小组,你们三个是一个整体。
11.任务决定武器,所以不要纠结95比不上81之类的弱智问题了。
最后一点: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而只有不怕死才能活到最后。
日前上网,偶然看到有网友问了这么一个问题:古代行军打仗都睡哪啊?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笑了一下,问这个问题的人一定非常有想法,能问到这么细节的问题,今天正好有时间,就借助这个问题,聊聊古代行军的那些事儿。
先说主题,古代行军打仗谁哪儿?一般分为两种情况,驻城和野外。
先说驻城,行军途中,在自己的地盘行军,通常都不会在野外扎营,都会按照行程计算出最快或者最晚下一站会到哪个城市,然后提前派快马或者哨兵先行一步,提前到达该城市之后,统治这里的太守或者长官,我们今夜要在你这住,大约有多少人,你提前准备好房间,是兵营还是民宅你自己安排。
而作为攻击一方的话,在没有城市住的情况下,只能在外面安营扎寨。当然了,这个安营扎寨也是很有讲究的,可不是随便找个空地就能行的。
通常来讲,安营扎寨之前,将领要派斥候去前方探路,首先看有没有敌军,然后看地形。
地形上,宽阔的平地最好,山林密布的地方不行。因为对方设下伏兵的话,山林里不易发现,此外,靠近山林的话,即便对方没有伏兵,包围起来放一把火也够你受的,所以空阔的平地最佳。
其次,附近要有可直接饮用的水,但水不能太大,像关羽水淹七军的情形肯定是不能出现的(所以也不能在低洼处设营)。
扎营的地点最好是高出,譬如山丘等地方,占据制高点,便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