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描写哈利波特入学后,一群女生议论这位明星新生,没有一句场景描写,但读者自然能脑补出一个完整的电影场景:哈利和罗恩走在校园走廊,远处一群女生在远处叽叽喳喳。
这种写法一是可以使得角色的性格更鲜明,二是故事节奏明快,更易读。
对读者而言,有趣的语言是比优雅的语言更易读的,就像朗朗上口的通俗歌曲要比专修的美声唱法要流传度更广一样。
再说小说结构
jk罗琳在写《哈利波特》时,对《魔戒》有一定程度的借鉴,这个借鉴是框架结构上的,不研究小说结构的看不大出来。同时罗琳阿姨又综合了另一个奇幻经典《纳尼亚传奇》的写法,在魔法小说的基础上,融入了推理、校园、奇幻元素,最终构建了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魔法世界。
简单来说,奇幻小说一般有四种架构。
一种是完全架空的世界观,比如《魔戒》《冰与火之歌》,主角所处的世界和地球没关系。
一种是半架空的世界观,比如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奇幻世界和现实世界有一个通道相连。
一种是奇幻世界与地球世界相融合,比如《哈利波特》,奇幻世界隐藏于现实世界之中,主角可以自由来回穿越。
一种是奇幻世界即现实世界,比如罗达尔的《巫女》,可怕的巫女可能就是你的妈妈或者老师,我们认知的世界里藏着奇幻生物。
这四种架构,越是完全架空,越需要各种细节的构建来营造真实性,用以实现读者的自我代入。因为读者生活在现实(麻瓜)世界,进入奇幻世界越容易,越能引起想象空间和感官上的共鸣。在这一点上,《巫女》和《哈利波特》在写法上要比《纳尼亚》和《魔戒》更容易。
(很多小孩子读罗达尔的《巫女》会觉得害怕,因为觉得书里的巫女是真的,没法证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