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濂自十岁起跟着父亲在边关,自然知晓底层百姓日子有多难,也见惯了世间百态。正是他见惯了这些,才对这不过十三四岁的小姑娘钦佩至极:她可比国都那些整日只知吟诗作对附庸风雅,不知民间疾苦的世家贵女强太多了!
甚至听赵猫儿说起葛歌竟能单手把自己扛起,崔永濂一开始是羞愤得很,毕竟自己咋说也是个大老爷们,叫一小小女子扛起来招摇过市,着实有些叫他难以接受。
不过此刻再一想,人救了自己这恩情可是最大的,再者人本就是带有传奇色彩的少女,自己怎可这般拘囿于男女之别这上头?着实是自己着相了!
不知自己在崔永濂心上已跟那镀了金的神佛形象差不多的葛歌,如今正在菇类加工作坊里,开始葛家菇房工人第一届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菌类加工作坊与菇房的要求不同,建筑自然也大有不同:加工作坊的围墙也是高高筑起,不过屋子没菇房那般高,且都是有大大的窗户,保证光线充足、空气畅通。
菌类加工主要就是制干,这制干无非一是晒干、二是用炕烤干。加工作坊也是按着葛歌的需求,有一个极大的院子,以及屋子里全是炕的屋子
“菇房那边每日清晨会将新采下来的香菇送过来,咱们第一道工序,先将香菇的伞柄剪短至一节食指长短,所有都剪好后,过一遍淡盐水,再全部铺开到竹笸箩里晒,晒的时候尽量全部伞柄朝上,每隔半个时辰要翻动一遍,等日头过后便全部收回到屋里放着。”
葛歌将晒干香菇的整个工序示范一遍后,再叫今日选来葛家菌类加工作坊的十二个妇人一一重复一遍,自己一个个看着指。
确保所有步骤都没错,葛歌才满意地点点头:“可以,那今日起诸位婶子就在这边上工,按月发工钱,都是三钱银子一个月,每月休息四日,逢农忙时节再给大家伙儿多放几日假。”
在老村时,葛歌还是按每家不超过一人到家里来上工的标准,可如今人手大大不足,这规则也是早已打破,如今家里只要是劳动力够的,多则三四人,少则一二人到葛家上工,这已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村人都靠葛歌吃饭。
“小里正只管放心,我们大家伙儿一准好好干活儿。”以春梅她娘张李氏为首的十二个妇人都是这回被小里正选入葛家菌类加工作坊上工的人,等于是从以前的散工转为长期固定工人,自打有文三进村后,村里人在葛家上工都必须签过用工及保密契约。
葛歌作为雇主,不会无故开除员工,与葛歌签过契约文书的工人也有责任和义务为工作上的事保密。村里人虽说大多没有在外头打过工的经验,可也没少听说外头那些有钱人咋欺压他们这些穷苦老百姓,对小里正开出的这简直称得上无比优渥的条件,自然没有任何异议。这会子来上工,自然也是个个精神饱满,小里正指哪她们打哪儿。
加工作坊这边培训工作一切顺利,菇房那边的工作交接也在顺利开展。
考虑到菇房劳作需要较强的体能,葛歌将王小茹等五个小姑娘单独抽出来,摆到需要心思细致、眼疾手快的生产流水线最后一环——筛选分类上去。
至于菇房,则转而交给二壮、陈明等村里十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负责。如今葛家有三个菇房及一片菇田投入使用,葛歌按照两人一座菇房/一亩菇田的标准,十人自由组成两人小组后,此刻便跟在王小茹、陈群花等小姑娘在菇房里学习如何管理、采摘菌类。
“哥儿(小里正)!”葛歌来到时,王小茹等人也正式完成交接,见葛歌过来了,全都笑着与葛歌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