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张丽丽的交流(五)

他周围的朋友也让我改变了观念,我本来是一个很文静的人,在我的文学世界里充满了梦想,充满了幻想,充满了浪漫,刘玛丽和蝴蝶这两个异国留学生的朋友,让我在当代世界青年中了解了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的世世界观,让我开放的眼界提高了观察世界的视角,从此人生的路越走越宽阔了。

最近这一段时间来往逐渐的更加密切了,面对着重大的任务,我心里实在是有些迷茫,徐凤琴的一系列教育让我顿开矛色,让我知道这场纪念活动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世界格局中,我们国家要举行这样一个重大的活动,对于这个民族,对于这个国家,对于整个世界来讲,是多么及时的。

徐凤琴所讲的这些拿的这些资料都是大视角大格局的一些世界性问题,而和张丽丽互相交流,谈到的都是一些具体的问题,个体的问题以及思想观念差异的问题,作为一个90后的年轻少女,对世界缺乏了解对国家缺乏了解,对历史更缺乏了解了,而张丽丽用切身的感受,从一个年轻少女的视角出发,深入浅出的给我讲解了世界的格局,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正处在百年未见之大变局的时刻,对我自己承担这项任务更具有使命感了,如果说徐凤琴的那些讲解让我有所触动的话,那么张丽丽这些切身体会的话语更加深入人心了,不仅是对徐凤琴那种大视角大格局的具体的解释,而且是从一个人的角度,一个少女的角度去解释这个世界,去观察这个世界,去得到自己的内心世界的结论。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我每天都在给学生讲去观察生活,从细微之处发现我们生活的点滴,正是从观察的角度去提高我们写作的水平,如果当你不知道怎么去写一篇文章的时候,那么就深入细致的观察生活的每一个点,而不是宏观的,而是微观的细致的,不漏一丝痕迹的,把它纯真的描绘出来,那一定是一篇很好的观察日记,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可以让你有的可写,有的可说,可以把你嗯,肚子里空空的词语变得有话可说,可以让你写一篇出色的观察日记。

而我自己却忘了,除了细微的观察以外,也缺乏对这个世界的宏观的观察。如果说细致的观察可以让你写一篇好文章的话,那么宏观的观察一定会开辟你另一番精彩的人生,一定会改变你的世界观,一定会让你对这个世界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对自己有一个重新的定位,在未来的世界中,有你希望的位置,在未来的道路上有你正确的途径,在你的发展过程中一定会提高你的档次,让你实现壮丽的人生。

看起来人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是需要认真的观察的,在观察过程中除了如实的记录以外,还需要我们认真的思考,思考的角度可以不同,可以从细致入微的角度去思考,深入挖掘事件的每一点每一滴,也可以展开你的思绪,让你从宏观角度去观察观察这个世界,观察这个国家,观察事件的过程,让你找出规律,让你找到希望,让你走出更美好的生活步调。

无论是进行细致的观察,还是进行宏观的观察,都要把自己作为一个角色,放到试点中去,设身处地的去观察才能够有体会,才能够有思绪,才能够编织梦想,才能够塑造美好的角色,观察应该是人生的主题,从我们童真的时候去观察任何一个奇妙的问题,到我们成人以后去观察生活,去观察工作,去观察社会,去观察世界,每一次观察你都会有惊奇的,发现这些发现可能是微观的,会让你注意所有的细节,这些观察也可能是宏观的,让你更加心胸开阔,充满了激情去面对一切挫折与困难不懈的努力。

我的人生经历注定我是单纯的,但是单纯纯真的少女并不缺乏思考,无论什么人,无论什么事儿,无论在什么地方,在观察的基础上去认真思考,是我对人生的一种态度。任何事情发展都有它的社会背景,外在的原因和内在的因素,只要你善于思考,把这些东西挖掘出来,就会对你有所启示的,这些启示来自于现实,来自于自然,也来自于你的内心深处。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每个人自觉不自觉的,都在完成这个过程,只不过我们有些人是有意识的,有些人是没有意识的,但是起到的效果都是一样的,这个过程中从观察到思考,就是你人生的收获,观察的细致,思考的深入,你的收获就会更大一些,对一些关键的人关键事儿的观察与思考深入一些,你会有想不到的收获。

和张丽丽的交往过程中,互相的交流是我最大的收获。正因为学科不同,张丽丽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社会,他的社会性研究对我是一种真正的启发。我原来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是以自己个人的为想法为核心的,很少把事情把人把事儿放到一个社会环境中去考察,对于自己以个人为中心思考的结论,有可能失之偏颇,也可能有些狭义。

正因为张丽丽教会了我社会性的考察,我把这些人这些事儿放在社会大背景下进行观察思考,得出的结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不再以自己的小圈子去化缘了,而是用社会的标准使用普遍的道德标准去衡量这个人,衡量这些事儿,得出的结论完全都不一样,作为一个文学新人,作为一个有着文学梦想的人,如果他的梦想带有社会性,你说这是不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呢?

想到这些,我对张丽丽说,“丽丽,你说我们这样的交流漫无目的,虽然谈的都是世界大事,国家大事对我们个人可能影响不大,但是谈完了以后为什么心胸就开阔了,想问题就开放了呢。”

张丽丽若有所思的说,“挽挽,我们的人生对于世界这个大格局来说,对于历史这个场合来说实在是太微小太短暂了,你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经历一番,你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历史都学一遍,而你所接触到的一定是很有限的,我们在互相交往中把自己的认知讲述给对方,对方的认知消化成自己的认知,这种学习可能比我们看书本儿,更来的实际一些。有些道理就是这样,我是在课堂上老师讲给我们听,那就有点太官方了,在你接受的同时也有抵触情绪,你会选择性接受的,朋友之间相互讲这些就不一样了,因为关系好,情感氛围好,所以这些知识你就全盘的接受了,甚至有些比较死板的苛刻的问题,你原来不理解,通过朋友给你的讲解,你也就理解,这就是朋友之间的力量,这就是情同姐妹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