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序不分先后)
一
上周,我去成都参加国际书店论坛,大家聊起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怎样经营一家理想书店。听下来,无论是连锁书店,还是独立书店,运营都是书店的重中之重。这让我想起陈辉的新书,有关互联网产品运营,其中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上个月,在一个小饭局上,陈辉和朋友们说自己写书了,让我们给书写序。说起这事,他还有点不好意思,但其实大家一点都不意外,凭他的工作经验和积累,早就可以写一本厚厚的书了。
说起陈辉,真算是个互联网老人了,这些年,他一直在做互联网新业务,是能跟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断往前走的人。在互联网门户时代,他是网站编辑;在移动时代,他是最早一批做移动内容运营的人。后来,在不同的地方,他做过运营总监,也做过产品总监。
这人,爱学习、爱总结、爱钻研。这本书是他对这些年互联网运营工作的梳理,其中包含一些对成功案例的分析。仔细读下来,很有他的风格,思路清晰,善于运用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非常细致。这书值得新人学习借鉴,也值得同行一起探讨。
总之,他的书写得足够真诚和用心,也足够实用。
陈辉让我给本书写一篇,前些日子匆匆写完又作废了。想了想,于书本身,说得太多不如请大家自己读;于陈辉本人,太熟悉了,好像可以说的很多,又不知该从哪里说起。再下笔,我还是愿意说些题外话。
我和陈辉认识,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刚到门户网站工作,他刚上大二,是我的第一个实习生,我们在新浪做一档有关音乐和读书的节目。后来,我们又在新浪读书、中版数字传媒等公司共事多年。
这些年,身边的朋友都知道,无法和陈辉一起唱歌,他太专业了;也无法想象,斯斯文文的他,会是排球高手;更不会意外,他是网络游戏高手,在现实工作中也很会带团队,打胜仗。
有趣的是,听说陈辉自从上了大学,就没花过家里的一分钱,全靠课余时间打工挣钱交学费,养活自己。白天他是大公司里的实习生,晚上他是淘宝小店主。他很会管理工作时间,也很会经营小店。我曾经偷偷跑到他的淘宝小店里买过东西,客服态度极好,用户体验可以打五颗星。
2017年年初,豆瓣开始做新业务,做了内容付费产品“豆瓣时间”,还有豆瓣视频。新内容需要强运营,同行竞争激烈,这事挺有挑战的。上个月,我找到陈辉,他正在负责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和运营,职位已经很高,我本着试试看的想法,给他打了电话,说了许多理想和现实,其实他一直知道我在做什么。聊到最后,我说:“陈辉,这事挺难的,你来吧!”没想到他直接回了一句:“好,先给我一个月时间处理好现在的工作。”这情景让我想起十多年前,当时我们的那档《阳春白雪》的读书节目做得很艰难,许多人陆续离开了。某个午后,我和那个刚来实习的大二学生坐在楼梯上聊天,他说:“坛姐,只要你觉得这事可以做下去,我会和你一起坚持到底。”很多年过去了,那一幕我一直没有忘记。
如今,陈辉已经加入豆瓣。接下来,他和运营团队将接受新的挑战,需要借鉴以往经验,也需要新的尝试。我想,他的这本新书来的正是时候。如果你是同行,如果你也在读此书,希望你和陈辉一样,在运营之路上走得坚实且愉快。
——豆瓣vp姚文坛
二
许久与陈辉不联系了,再次见面时他略显羞涩地说起他前段时间“不务正业”做了一件事,是以前从未想过要做的事。他口中的“不务正业”就是指手中拿到的这本运营攻略(电子稿)。我与陈辉的共事始于新浪读书,之后“纠缠”在一起有许多年。翻看阅读书中的很多案例很熟悉,听起来就如同昨天发生的一般。
我所认识的陈同学的第一大特点就是“人生不设限”,他会从最初在喧嚣热闹的门户时代中“退”到幕后,安安静静地做他的“wap”,从0到1完美跨越到移动时代;而后他从商业公司到了国企后,工作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刚开始并非是可以最理想地开始他的业务构想,但他仍然第一时间选择的是行动,在行动中突破原有单一的线上运营,商务、版权、产品等多项能力提升使得他的运营得到了补充。更别提他十几年的电商运营经验、金山转行产品、内容型产品运营转工具型产品运营等,他从来没有给自己的人生设定定义和边框。他把这种认知和理念也加入到他的运营中,突破再突破,于是今天我看到这本书的文稿也就一点不奇怪,这本该就是他会去做的事。而我相信他能做的远不止于此。
你要是翻看各种招聘网站上运营岗的职位描述,也许你会云里雾里,越看越晕,似乎每个公司想要的运营都不一样。那么到底什么是运营?运营和产品、技术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运营终极目标是什么?运营人员该如何定位自己?从以终为始的态度去看运营这一角色,在商业公司里面为股东和公司创造最大化价值,这应该是一个最终的目标,其手段则是借助于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完善。服务过程中则会采取很多不同形式的手段,至于最终采取何种手段,则是基于不同的场景来做的。不变的核心还是寻求在创造商业价值与用户价值之间取得一个平衡。在这个平衡度的把握上,陈同学有着自己的一套标准和方法论。
随着互联网与各行各业不断的融合,关于互联网相关运营实战的图书越来越多,在这样一个不确定的时代,我们如何基于原有的经验和教训来寻求相对的确定性,我想这也是所有这类图书和经验能够给大家带来的启示。在最开篇陈同学很形象地解释“产品狗”“运营猫”的特点,比较通俗地介绍了一般公司内产品、研发和运营之间的关系,我松了口气,“不错,值得往下读”。一口气读完后,发现陈同学的“话痨病”一点没改,真的事无巨细地把亲身经历过的实战案例“剥洋葱”般剖析给大家,满满的干货。而且,我本以为这本书只是写给“从0到1”接触运营的新人,读完之后非常想推荐给所有从事互联网的同学,相信所有从事互联网的同学读完都会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