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2.10

他姿态文雅,为桥雀引路。

桥雀瞅了他两眼,忍不住道:【你有没有发现,我和他撞人设了。】

系统:【......书生饱读诗书,大多脾气温和,你若是觉的自己没特色,回头可以女装出门。】

桥雀闭麦。

有盛行闻出头,一旁明里暗里往这边看的其余人紧跟着凑过来,把他们围到桌案上坐下。

桥雀将纸条一一摆放齐整,正准备伸手去拿笔,盛行闻忽而皱眉,指着第一张题目道:“慎微五典,五典克从,这应当是《尚书》所言。”

其余人愣了愣,面面相觑,意图从彼此的眼中找到答案,大眼瞪小眼半天后,他们尴尬的别开脸,若无其事的附和道:“对、似是《尚书》。”

虽然觉的盛行闻有点碍手碍脚,但对方这么准确的说出出处,桥雀还是不由给了他一个赞赏的眼神。

不愧是夺得文首的状元郎,日后好好培养的话,殷朔就能放下一部分政务,有时间陪他掉魔力值了!

盛行闻不知桥雀心头所想,被他笑盈盈的目光一看,捏着折扇的手当即紧了紧,脱

口而出道:“至于下一句,应当是宾于四门,四门穆穆。”

其余人摇头晃脑,纷纷赞同:“没错没错,应当是这句。”

桥雀笑容消失:“......”

你们认真的?

他神色微妙,看向盛行闻,就见对方眉眼含笑,示意他拿笔,而一旁的其余人适时别开目光交头接耳,一副看不见他作弊的模样。

但是讲道理啊......

你们给的是错误答案!

桥雀哭笑不得,叹着气提笔。

慎微五典,五典克从。

纳于百揆,百揆时叙。

一道题写完,他没理会周围人怔愣的眼神,笔墨不停的径直将另外两道填空题补上内容,随后起身,在鸦雀无声中微微颔首,走向二楼楼梯前的老者。

老者轻抚长须,和蔼的接过题目,一眼看去,却赞道:“笔法肆意,笔锋有力,收放自如,当真是赏心悦目,你姓甚名谁,是哪家子弟?”

桥雀抬手作礼,温和稳重道:“在下桥和息,乃江南桥知府之子。”

老者颔首,将三道题目过了遍,笑道:“无一错数,佳!”

他让开身体,鼓励道:“上去做策论吧,好好做。”

桥雀道了谢,神色从容的上楼。

直到他的身影消失,一楼众人才倒吸口气,仿若牙疼似的嘶了声。

“这就做出来了?从拿到题目到思考,还没有半个时辰吧?四书五经共有万字之多,他是怎么做到的??把书吃了也没这么快吧!”

“都说草包美人,未料桥公子生的花、咳,生的如此钟灵毓秀,才智也远超俗人,日后翰林院内相见,怕是要敬一句桥兄了。”

“原来他就是桥知府的嫡子,听闻桥和息身子骨弱,入京一路不曾露面,如今瞧着的确身形瘦弱,脸色苍白......”

“果然是寒门子弟,瞧着盛行闻那语气坚定的模样,我还真当他答的对,亏得乡试不考填字,不然他怕是连秀才都考不上!”

“二楼考策论,就算桥和息过目不忘、将万余字倒背如流,也不一定能见解独到,入了那位文官大人的眼啊......”

【今日的策论文官性格激进,你若是策论写的太表面温和,恐怕去不了三楼。】桥雀刚在二楼书间坐下,便听系统轻咳道:【需要作弊的话,我随时在线。】

【?】桥雀打开窗户,奇怪道:【为什么要作弊,不是说来摸鱼的吗?】

系统:【......我看你就是条咸鱼。】

仗着角落无人,桥雀倚靠窗沿,笑道:【咸鱼有什么不好的,总比作弊来的坦荡。】

他懒洋洋吹了会风,和系统叭叭叭了几句,正昏昏欲睡时,忽听前面传来一声巨响,把他的瞌睡彻底惊走,忍不住踮脚看去。

二楼划分为数个书间,其中以绣着梅兰竹菊的屏风遮挡。

桥雀的脑袋探出屏风,便见前方有个书桌歪斜,旁边站着个愤怒的秀才:“我等读书人苦读四书五经,你这酒楼不考诗词作赋,偏考这刁钻的医毒之术,分明是在作弄欺辱我们!”

【医毒?】桥雀心里嘀咕,抬头再看向考官,便见那老者眉头一竖,怒骂道:“无能之徒,岂敢妄言考题,滚下去!”

书生身形一滞,似乎没被这么直白的骂过,当即昂着脖颈色厉内荏道:“以酒楼当书院,何不是以五谷喻诗词,你们不敬读书人,我还不屑于在此久留!”

他扭头就走,考官在后面呸了声,怒斥道:“说的好听,你有本事不吃饭!”

桥雀憋住笑,被这两人勾起了兴趣,缩回脑袋拿起白卷看了看。

“问:何谓瘟疫,何防瘟疫......”

他笑着念了两句,神色却渐渐认真起来,惊奇道:【岭南瘟疫虽未扩散,京城里的文官们倒是看的分明,拿这件事情来做考题,分明是在旁敲侧击的警醒他们。】

瘟疫之毒如附骨之疽,连太医院的御医都要小心应对,但凡是个有脑子的人,都不会将希望寄托在学子身上。

既如此,那他们出这个题目的目的便显而易见——让学子回忆瘟疫的危害,构想预防手段,内心提高警惕,避免意外中毒。

“出题人不止有心。”桥雀若有所思:“还挺会紧跟时事。”

他盯着卷面看了半晌,忽而提笔沾墨。

系统瞅他:【说好要一起当咸鱼,你现在在干嘛?】

桥雀笑道:【在给自己翻个身。】

若是一般的策论,他看一眼便略过。

然而医术的背后总牵涉着无数性命,若能帮一把,他当然不会吝啬。

笔墨游走。

白卷上渐渐多出几行满是风骨的行书。

“疫有寒有热,多偏于燥。”

“瘴亦有寒有热,而多偏于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