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基础建设

“真的?!”

朝堂上一下子落针可闻,半晌之后吕不韦总算出声向蒙武确认,除了潘启所有人视线都盯到蒙武身上。

“臣敢用性命担保,都是真的!”蒙武向坐在王位上的嬴政行礼保证。

潘启献出的各类精耕细作的耕种方法被证实了有增产之能,而献上的玉米、甘薯、土豆更是在产量上让整个朝堂上的衮衮诸公目瞪口呆。至此潘启毫无疑义的爵位直接升五级,成为少良造。

粮食!粮食!!粮食!!!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次年,潘启贡献的增产之法推及全国,玉米、土豆、甘薯也开始推广,期间为了有足够的秧苗,潘启还特地造出了温室大棚,在冬天对土豆和甘薯进行育苗,而温室大棚的出现还让潘启从秦国的各个王公贵族群臣那里大赚了一笔和让他们同意了自己开办学宫的要求。

冬天白雪皑皑的,能吃上新鲜的蔬菜难道它不香吗?

另外随着秦国的推广,潘启的名字在秦国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以至于每到丰收时节,潘启都会收到大量自发送来的粮食果蔬。更有甚者给潘启里了碑。

而随着潜伏在秦国的刺客将方法与种子带出秦国,潘启的名字彻底响彻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好笑的是除了各国朝堂与百家之人知道潘启是格物家掌门,百姓都把潘启当做神农在世,是农家的代表。

另外,秦王政元年。韩国因为被夺了成皋、荣阳,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害怕秦国的韩惠王派郑国入秦,欲施疲秦之策。

可惜韩惠王不会知道此举适得其反,这反而促进秦国更加强大。在后世的《史记·河渠书》中都会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咸阳大殿。

“吕相觉得如何?”嬴政在听完郑国将水渠修成之后的种种好处,看向左手边的吕不韦问道。

引泾入水,秦国百年未成,这次要是成功,绝对是秦国一天下的最大助力,到时良田万顷,再加上潘启的种植方法与玉米、土豆、甘薯,秦国将不会再为粮草而担忧。

“臣认为郑国先生说得对,应当修渠。”吕不韦赞同。

“老师认为呢?”嬴政转头问正在尽御史之责进行记录的潘启。

“臣认为吕相说得对,这渠要修,而且这次修渠正好让将作少府来做主力,是时候看看改革之后的将作少府的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