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智云

处理了鼠精,无非是念经测善恶,若是善,他就无事,也无非被警告,然后被赶走,若是恶,则会直接被超度了。

很不幸的是,那鼠精是罪大恶极,所以直接被净化了。

解决了鼠精的问题后,天小稻和智云上路。

智云果然是说到做到,只要自己尽力,只要别人求助,他一定不会推辞,至于回报,从来没有渴求过。

而且,他一路上不花钱,反而是讨斋饭。

十岁的小孩子啊,这一路真的是风餐露宿,吃尽了苦头。

每日吃的是别人家的剩饭剩菜,只吃素,不吃肉。

每天都在赶路,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点才睡,不是在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别人的路上。

下雨了,就在稍微避雨,若是在野外,只有淋着,他倒也不慌乱,行走在雨中,闲庭信步,仿佛在饭后走一走能活九十九一样的悠闲。

太阳大了,就顶着日头,半眯着眼睛走,眼前白茫茫的一片,行进的脚步,却没有半点偏移,明明只是赶路,明明没有确定任何一个目的自,自己都不知道要去哪里,但天小稻却从他的眼神和那干脆的动作中看出了他的自信,似乎....这并不是毫无目的的赶路,而是在目标很明确的朝着某个方向努力,而且那地方一定要有足够的金钱,美女,不然,一般都都坚持不下去。

过午不食,一天只吃两顿,中午过后,只喝水,不进食,包括水果,如果运气不好,不能在中午时候讨得斋饭,他就要饿一天的肚子了。

因为智云说,常人一顿吃七分饱,他一顿却只能吃五分饱,还有空有两分,献给天下穷人,换句话说,那两分其实是他少要别人的,想着别人给他少一点,相当于对别人的感谢了,化斋不是乞讨,而是结缘,这是平等的交易,他会祝福那家人,身体安康。

但是他只要五分,相当于返还别人两分,这就是一种善,小得不能再小的善。

然后,有狗的人家,就用这两分饭喂了狗,让狗儿都高兴得摇了摇尾巴。

智云说,为狗者,上辈子是亏欠了别人家的恩情,这辈子是来报恩的,为主人家看家护院,不算上辈子如何,这辈子,他是好人,所以,他愿意让出这两分饭菜给犒劳那只狗。

有很多人,尤其是智云帮助过的人,想要留智云过夜,但智云从不接受,只愿意留宿野外,他说,这是离佛最近的地方,在别人家住下,他心中就有了惶恐,因为无功而受禄了,心中不安,再也不能安心的念佛了,还不如住在野外,虽然辛苦,但是,却是与佛最近的时候。

智云帮助别人,这也是一种结善缘,帮助了别人,他修了佛,这也是一种平等交换,所以他不能再接受对方的好处,这就是得了别人的东西,有了亏欠,是要还的。

智云天天嘴边挂着佛,天小稻也问过是不是很尊敬如来。

智云却说,尊敬的是佛本身的善,而不是某一个人,这话听起来让天小稻莫名其妙的,居然连他都无法理解。

的确无法理解啊,佛不就是西方两圣人创造了一种教派吗,如来就是其中的代表,一般说的佛,都是指的他,但智云似乎尊重的,还是佛本身,却又不是如来,真是奇怪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