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吃力不讨好的,或者是麻烦的事,老徐都一马当先的冲在最前面,这种人,祝彪是十分佩服的
佩服,并不代表认同
想想荆轲刺秦王,只不过是为了报答燕太子的知遇之恩,居然一个人,以匹夫之勇,去刺杀秦王,此事过后,荆轲以千古第一壮士的名号,名垂千古
无论是谁,提起荆轲的名字,都得赞一句----壮士,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荆轲确实牛逼
不过,又有何人可知,荆轲离开燕国去刺秦以后,燕国太子是个什么想法?
荆轲刺秦失败以后,燕太子也没见为了这个好兄弟,出兵伐秦,拼得身死,也要为自家兄弟报仇,至于荆轲是否有妻儿,燕太子是否代为照顾,这些都无从考证了,历史这东西,本来就是记载重大事件的,对于小人物,谁会花费笔墨记载,荆轲如果不去刺秦的话,可能史书上根本没他的名字
荆轲是为报答燕太子的知遇之恩,老徐是为了大宋的百姓,都是想以一人之力,扛起重担的勇者,对于这种人,说实话,祝彪是打心底里佩服的!
只是佩服而已
如果这种重担压在祝彪身上的话,他会毫不犹豫的撂挑子走人,然后骂一句“滚一边去!”
这天下,从来就不是一家一姓一人之天下,就比如上次的募捐赈灾款的事情一样,大家都在看热闹,拖后腿,老徐却不要脸皮的去筹钱,得罪了大宋整个官场,甚至成为整个京城的笑柄,最后不过是为了保住赵管家的皇位!
类似这种吃力不讨好,而且还得罪人的差事,祝彪是能躲则躲,他又没想过史上留名,也没想过做一个为国为民的大圣人,如果皇位有他的份,倒是可以考虑考虑
所以,此时听到徐康的话,祝彪心里就是咯噔一下,暗叫一声“不好”
怕是老徐又接下了什么麻烦的事,自己解决不了,喊自己过去想办法,上次的赈灾募捐,已经得罪了京城的官员权贵了,如果再来这么一次,老徐难道不知道,此乃取死之道么?
大宋时期,厚待读书人,尤其是做到一国宰相的,就算以后被罢职,也不过是送到一个偏远的地方养老即可,不会有什么生命危险,但是,祝彪可不一样啊,他就是一个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