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章 一统秦两汉(十六)

“真的诶,说话了哦!”

话里话外满是稀奇。

嬴政:“……”

朕是个活人,不是个佛像。

下头,有个黔首说:“我是看见天幕这样说,而我晓得陛下和仙人说的那个不一样,我家就在旁边,本打算选个空旷的地方,自己偷偷反驳仙人的。”

没想到正巧,咸阳宫外直道,空旷,无人,天幕正下方,符合做多沙雕社死的尴尬事都不会有人发现的完美场地。

天可怜见,他也没打算让陛下听见,也没计划着把事情闹大,谁知道现在搞出了这么个大场面?!

他与身边人面面相觑:“你们为何来呢?”

旁边年轻的小伙子说:“我看到他来了,我觉得我也应当来。因为我看到许多学者批判陛下,哪怕这次大改有什么不好,对我来说,却是救了我一条命啊!”

他真情实感,涕泗俱下:“我差点以为自己就要死在南疆了呀!南方那么潮湿,毒瘴又多,简直不是人呆的地方!幸好政令下来,官吏看我上吐下泻快死了,让我休息两个月换去北方修建城墙。”

听者连连点头:“据说现在修城墙能吃一顿麦饭了呢!”

小伙子倒是坦白:“虽然也很苦,但给的钱多呀,我父母都不在了,没钱娶媳妇,贱命一条,差点儿入军伍了!虽然有军功能当官,但我还是想早点儿讨媳妇,能攒下不少钱,以后倒也安稳。”

听闻此言,宫墙之上,之前激烈反对皇帝提高徭役钱财开支的治粟内史,默默抹了把脸上的汗。

咳,今天的天气真热呀!

但身为治粟内史担心国库入不敷出、财政崩溃有错吗?一个个用看坏人的眼光看着老夫,老夫不要面子的啊?

国库司库治粟内史虽说看着的是别人家的钱财,也总有一种把国库囤满的欲望。

陛下也太莽撞……果断了点,但凡出点儿变数,大秦如今的国库存货只怕撑不住什么灾祸。

嬴政安抚他:“别怕,钱很快就有了,人也很快就有了。”

“对对对!”不少臣子们捧哏,“陛下心有沟壑,胸有成竹,早有预料!”

嬴政:“……”

但凡朕是个昏君,你们这群拍马屁的都是祸国奸臣!

下头,黔首们七嘴八舌的,这辈子难得能跟皇帝陛下说上话

嘿!

值得回家炫耀一番了!

据他们所说_[,看到其他人来,随大流想去瞧瞧有什么热闹,华夏黔首从众看热闹的心里亘古不变,结果没想到随着人流,走着走着就走到宫门口了。

一脸懵逼的吃瓜群众:???

来都来了,你好意思不跟着嚎两嗓子吗?

嚎着嚎着就会沉浸于这种热血沸腾的氛围,更加真情实感,简而言之——上头了。

那无意间门造成此等局面的黔首名叫刘大郎,刘大郎又说:“我们是离这边近的,据说离得远的人听到消息也在往这边赶过来,我的母亲在郊外种地,要是知道一准儿也过来!”

旁边人道:“你老母年纪不小了吧?”

刘大郎:“我的老母总念叨有陛下才我们的安稳日子,我老母素有大智慧,我不懂那么多,没别的,就是孝顺!”

“什么?咸阳郊外的人也在赶来的路上?”负责守卫王城治安的卫队队长已经感受到了头秃。

“万岁!”从远处赶赴而来人群浩浩汤汤,赶得急急忙忙想参与进这场盛事,结果还是错过了戏肉,只赶上个尾巴。

竟然还在增加,嬴政笑过之后,微微蹙起了眉头,唤来护卫长:“调令两千军队维持咸阳秩序,另调一千守卫宫门,疏散人群,谨防发生危险。”

“朕听到你们的心意了,各自归家吧。”嬴政朗声宣布。

黔首们又激动:“哦哦哦!皇帝陛下和我说的第二句话!”

虽然是对大家说的,但是四舍五入就是对我说的,天呐,我幸运了叭!

妇孺扔出采来的鲜花,在宫墙脚下堆起一片。

甚至有人跃跃欲试打算把手中提的咸菜缸子扔上去,当然,被制止了。

越来越多的平民聚集容易发生危险,嬴政不得不下令让守卫强制疏散。

——

皇帝陛下都发话了,黔首们满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也渐渐散去了一部分。

宫廷守卫刚松了一口气,却发觉这口气松得太早了些。

随着灵魂深处的传来的富有节奏的打击声,护卫长突见远处有一帮气势冲天、走出大佬出街气场的人快步而来。

这是一个整齐的队伍衣,服制式一样,且其中有些膀大腰圆,看起来就魁梧的壮汉身负刀枪剑戟,行走间门金属敲击乒乓作响。

护卫长:“保护陛下!”守卫一个激灵,握紧枪杆,列阵戒备起来。

还未离开的黔首眼看气势汹汹,似乎来者不善,也拼命的往墙两侧退了两步,以防被牵连无辜。但他们不肯离远了,在就近来得及实施援助的范围虎视眈眈看着这些不速之客,蠢蠢欲动。

若敢欺负我们陛下,看我们武德充沛大秦汉子不把你们干趴下!

结果,对方队列中出来一人,自曝姓名,自称是墨家钜子。

“叮!”王贲的眼神直接亮了起来,“陛下墨家于武器制作上也很有一套!”

顷刻间门,护卫长便来引导两人去往更适合“做过一场”的地点。

围观黔首看热闹实在太热情,但总堵着宫门口也不是事儿啊,你们俩直接换个地方比试吧。

公输令一摆手:“得,瞎逼逼啥直接打一架。”

现场battle,这场面不多见啊!

这下,谁还记得回家?

黔首的人潮跟随着双方涌动。

从宫墙上望下去,便可见前方有人开路,后方有人断后,如此前呼后拥,双方承载着咸阳黔首莫大的热情,战意勃发,摩拳擦掌——这可是关系到在皇帝面前的第一战力排行榜!

墨家钜子:“请。”

公输令:“请。”

就这样,一场别开生面的非正式切磋就地拉开帷幕。

刘大郎激情澎湃主动进行讲解:“咸阳的黔首们今日算是你们来着了!”

围观黔首时不时轰声大喊:“彩!”

好巧不巧,这地方离监牢不远,牢外头平时空旷的地盘今日总一阵一阵地轰闹,这声音听得李斯心里那是七上八下的。

再看旁边老赵头半死不活的样子,还坚持不懈冷嘲热讽。

老赵头阴阳怪气:“你了不起,你清高。”

李斯翻了个白眼懒得理他,反而侧耳听着外面,表情越发疑惑:“如今黔首胆子都那么大了吗?”

——

咸阳郊外往城内的道上,有好几个老妪边聊天边迈着小碎步走得飞快。

天幕上的仙人又变雪花了,这不妨碍她们话赶话聊得热火朝天。

刘氏老妪,即刘大妈,一个普通的咸阳妇女,今日本是同样忙忙碌碌干活的一天。

别以为在家里干活就简单,家里的活多得数不清,除了洗洗刷刷,还有侍弄屋前的菜、屋后的鸡。

可今天不一样,咸阳宫门口呼声震天,不只宫里的人听见喧闹,大半个咸阳城估计都能赶出来瞧热闹了,场面才愈发壮大。

人们一打听发生了什么事呀,原来黔首在宫门口山呼万岁,甚至陛下都出来见了他们,说了说话!

可真是让人羡慕嫉妒

()哟!

事情越传越广,口耳相传之后,咸阳郊外村里人也从进城送菜的村民口中知道了此事。

刘大妈,就是一名普通农村妇女,头发已经花白,精神头还不错,听说此事后当即擦了擦手上的污渍,换上顶顶体面的衣裳,收拾了个小包袱就往咸阳去。

别人问,她说,我去咸阳看望儿子。

其实跟左邻右舍好姐妹私底下才告知,是想去宫门口也跟着喊上两声。

几个老妪一听,一拍大腿,我去!我也去!

什么?你说陛下又听不见?

就算听不到,也是她们的心意。

刘大妈和几个好姐妹都不是秦国人,是逃难路上遇见一同嫁给了秦国平民,才在此扎根的。

她是二嫁,前夫早死透了,逃难前生了五个孩子,三个儿子两个女儿,除了夭折的老大老二,女儿出嫁后又死了一个,现在活着的这个也已经在战乱中失去了联系,不知道还在不在。三个儿子在逃难的路上,遇到兵灾,又赶上极寒,一个也没留住,可她这把老骨头,竟然熬过了饥饿、战乱甚至冻死人的天气。

要不刘大妈总爱给小孩子讲那过去的日子呢?

乱世中人命如草芥,身世如浮萍,飘到哪儿算哪儿,能活下来也是不容易了。

她这样子在以前的乱世里是常态,许多人都没熬下来。

后来她嫁给了现在的丈夫,现在的丈夫死后和他小儿子独苗苗相依为命,艰难把孩子拉拔大了,大秦也越来越强,最后统一了六国!

咸阳渐渐稳定之后,刘大妈明白,浮萍终于不用心惊胆战哪天又要开始逃亡的日子了。

实话说,她最大的愿望是,能在这个破茅屋里活到死!

——

老妪们做惯了农活,体力充沛,一路聊着,赶到城门口。

马大妈大嗓门还在说着:“管那些人骂归骂,是好是坏?只知道最近日子越来越好过,感谢仙人,感谢皇帝陛下,不就得了。我今年米缸里的米终于能超过一半了!“

姬大妈比较有文化,显然她这个姓很有一番来头,她轻声细语道:”对呀,而且我们都有儿子的呀,现在要不拿钱换徭役,要不去徭役拿钱,不只是贵族能付得起了,不用担心儿子每次去都是拿命换了,更是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刘大妈无所谓:“我说去告诉陛下自己的感激,别人嗤笑我,我说是我的事儿,陛下听不听见是他的事儿。但是他总会知道有这么一个老妇人,因为他的政策感激涕零。”

马大妈:“如果陛下不高兴了,又恢复以前的律法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