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南音姑姑高义! 葫芦兄弟给人勇气

“好的,多谢公公。”

喝完了一盏茶,梁九功也不能多留了,谢过了南音的招待后,就要走了。

南音突然想起了一个事儿,追着梁九功到了院门口道:“我还想劳烦公公,帮我和圣上说个事儿。这次地动之灾如此强,想来许多灾民不仅栖身之所受到了影响,接下来几个月的口粮恐怕也难以为继,因此,我愿将此次庄子上收成的一半捐献出来,用于赈济灾民。”

梁九功有些意外,问道:“一半?是多少?”

南音摇头:“自打五月后,我便没去过庄子上了,庄子上收玉米土豆这些粮食时,也是拜托了齐格贝子帮我去盯着的。保守一些猜的话,玉米和土豆至少都能捐一万斤的。”

梁九功都吃了一惊:“你说多少?各一万斤吗?”

南音点了点头,谦逊道:“这些粮食不算多,对于灾民们来说,或许只是杯水车薪,但我也想尽绵薄之力。”

梁九功离开养和殿的时候,满脑子想的都是:两万斤粮食还不算多吗?

等回到康熙身边后,梁九功照例先禀告了各宫主子们的情况,听说几个孩子不仅昨夜睡得好,今日也还能吃好喝好,康熙便安心了:“将小阿哥小格格们交给南音,确实没有后顾之忧了。”

梁九功顺着话赞道:“谁说不是呢,南音姑姑做事情,就是让人能十分放心。”

待康熙看完了南音写的昨日的汇报后,梁九功又把南音想要捐赠粮食的意思,转达给了康熙。

康熙的重点,和梁九功一样:“你说什么?保守估计,一半也有一万斤?”

梁九功恭敬地点头道:“回圣上,南音是这样说的。”

此时康熙的心情,可以用惊骇两个字形容了。

他知道南音在庄子上,玉米、土豆之类的,各种了十几亩,若一半都有一万斤,那亩产至少在千斤以上了,如今还没有哪个粮食,能达到这样惊人的产量,相对于小麦高粱水稻那些,已经是翻番了。

当然,康熙没怀疑过南音会驴他,相对来说,南音因不懂农事而估算错产量的可能性更大。

可是康熙想起自己吃过的巨大的玉米棒子,当时还想,就算是产量比小麦高粱那些低一些,也是很值得老百姓种的,可如果产量有南音说的那么高,那……

康熙简直是不敢深想下去,生怕是空欢喜一场。

心中无数个念头在冲撞着,康熙踱步了几个来回后,道:“去看看眼下户部谁有闲,给朕召来!”

“是!圣上!”

于是,户部一位员外郎,得了皇帝的命令,在这忙着调运钱粮的时候,和齐格一起赶去了西郊的庄子,查看南音庄子上粮食的产量。

这个员外郎本还觉得奇怪,这紧要关头,户部的人也是一个当两个使了,皇帝怎么还派自己,去一个无关的庄子上看什么粮食产量?

直到听到庄子的管事介绍道:“这十八亩地收上来的玉米,有三万三千斤;十五亩地里收上来的土豆,有五万两千斤。因这地动之事,一直见不着姑姑,未能及时将这一季的产量,禀告姑姑,是小的的错。”

不仅户部员外郎呆滞了,连齐格都有些不敢置信:“可你和我说,玉米亩产估计是一千斤,土豆是两千斤啊!”

这远远超过了估算好吗!

管事的也露出了不好意思的神情道:“这是庄子上第一次种这样的玉米和土豆,小的估算失误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若是估算太高了,没达到预期,小的也担待不起啊!”

齐格指着管事的鼻子,想说些什么,又不知道说什么,才能表达自己复杂的心情。

还没等齐格踱一个来回,管事的又继续道:“对了,也不知道姑姑知不知道,地里的红薯到了收的时候了。昨日大地动,将许多红薯都震出来了,小的去地里看过了,估摸着这红薯的收成,不会比土豆低了。”

员外郎机械地转向齐格,问:“贝子爷,下官莫不是忙晕了头了,所以听岔了?”

土豆的产量已经那么高了,红薯的产量竟然也有这么高?而且这地动,在别处都是灾难,怎么到了这庄子上,反而帮着把红薯都震出来了?都不用挖地就能收上来,又省了多少事儿啊!

齐格本处于再次被震惊的状态,看到员外郎那个呆样子,他才回过神来,原来自己还算接受度良好的。

“你没听错,三种粮食,都有几万斤的收成,我没说错吧,安冬管事?”

管事连连点头:“贝子爷没说错。”

管事心里也嘀咕着呢,这大地动才过去,几位官职在身的爷,不去忙着救灾之类的,怎么还跑到庄子上来了?还这样仔细询问起了收成来了。

齐格回过神来后,喜悦之情逐渐涌了上来。

他之前知道南音的庄子粮食收成高,但是没想到会这样高,这么多的粮食,善堂再多养一百个孩子都没压力啊!

“安冬管事,南音姑姑已经和圣上说了,愿意捐出这些粮食的一半去赈灾,我与富察大人,就是来替圣上看看,姑姑这庄子今年收了多少粮食来的。”

管事的这才明白了过来,忙笑着道:“原来如此,贝子爷与富察大人有何事,尽管吩咐小的,小的定竭尽全力去办。”

齐格和这位姓富察的员外郎,将管事所说的产量查实以后,就赶回了京城,将情况禀告给了康熙。

康熙又惊了一回:“竟是这般多?!”

南音说保守估计是一万斤,可见南音还是太保守了。

齐格和富察员外郎还从庄子上,取了一些玉米、土豆和红薯过来,呈给康熙。

齐格悄悄比划过了,南音说的一点都没错,这土豆竟是比得上他的拳头大了。

康熙看着粗壮的玉米棒子、硕大的土豆和还沾着新鲜泥土的红薯,又上手掂了掂,确实十分沉。这么沉的分量,加上结出的更多的果实,产量确实能达到惊人的地步。

康熙深吸了一口气后,道:“南音捐赠粮食赈灾一事,齐格你熟悉庄子上的事,就由你与南音和庄子对接,富察隆之,你就负责替户部接收粮食一事。”

“是,圣上!”

随着齐格来对接捐粮食一事,南音也终于知道了自己的庄子,产出了多少粮食,忍不住高兴得蹦了起来:“真是太棒了!”

这康熙还真挺大方,赏给她的庄子,田地的质量都不错,优质的种子才能发挥出潜能,产出这么多粮食。

齐格笑眯眯地看着南音蹦跶,道:“我现在终于知晓,你开善堂的底气是来自哪里了。”

一个庄子一年能产这么多粮食,确实不怕养几百个小孩。

南音拨了拨嘴角的发丝,道:“我早就与你说过的,你不曾信我。”

齐格忙道:“小的再也不敢了。”

每次南音听上去十分夸张的话,其实都很真实,甚至有些保守了,不仅是齐格,连康熙都已经反复被教训了。

说起善堂,南音忙问善堂有没有安然度过大地动。

这两个月她都没出过宫,连安排善堂应对地动的事,都是草草交代了齐格一番,并未做过细致的安排,所以南音一直担心着善堂。

齐格道:“姑姑放心便是,在神龟与天石预警大地动之前,我便按照你的吩咐,找了工匠将宅子修葺了一番。后来有了示警,又按照你传来的消息,让善堂的人,练了几次地动中逃生。这次地动善堂也准备充足,孩子和做工的人连轻伤的都没有。”

幸好,这个时候齐格依旧认为,南音让他找人修宅子,是因为他的宅子太久没人住了,为了安全着想,才让他找人修葺一番的,没和大地动这个事儿联系起来。

听说善堂的人都好,南音也就放心了。

“哦,对了,前些时候,善堂招了个带着女儿的寡母,大地动将她们母女栖身的棚子震塌了,我便让她们两暂住在善堂了。”

南音点头表示知道了。

说完了善堂的事儿,还要办捐赠这个正事儿。

两人按照律法的要求,写了捐赠的文书,南音签了字,又摁了手印后,问齐格道:“回头,你能帮我把庄子上剩下的粮食卖了么?”

这一季丰收了,除了五成捐给朝廷赈济灾民,还有一半留了下来,分一些给佃农和长工们后,还能剩下几万斤。

南音这儿,一年吃个几百斤都够够的了,剩下的除了一部分可以留作善堂的口粮,大部分都能卖掉。

齐格爽快地应道:“那是自然!只是得我忙完这段时间门,这救灾赈灾之事,属实是繁杂。而且这七八月里,也是粮食价贱的时候,不如再等等。”

南音道:“倒也不必特地等好价的时候,我这玉米、土豆、红薯,可都是难得的好东西,随时都能卖的起价的。”

这倒不是南音吹牛,这年头的玉米、土豆、红薯的品种,都停留在比较原始的阶段,根本没有过改良,她兑换的种子种的,不仅产量遥遥领先,口味更是一骑绝尘。

齐格应道:“那行,回头定然替姑姑办得妥妥的。”

将善堂的事和庄子上粮食的事,都一一交给齐格后,南音总算能放心一些了。

康熙听说南音想卖粮食,便直接吩咐齐格道:“朝廷直接买下她的所有粮食,这事儿就交给你去办。”

齐格问:“那这价格……”

“按当今市面上的粮价,再加两成。”康熙十分干脆道。

齐格反而是犹疑的那个:“圣上,这是否有些不合规矩?”

朝廷会出手平抑粮价,回收市场上多余的粮食时,从来都不会出高价的。有时候官府出面,给的价格还要比世面上的价格低两成。康熙现在竟然给高了两成,以前可没这个先例啊。

康熙似笑非笑地看向齐格,问:“你是在怀疑朕的用意?”

齐格忙抱拳作揖回话道:“臣不敢,只是这收购粮食,还要去户部要银钱,若没有个说得过去的理由,户部手里的银钱怕是抠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