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心结

果然鲁肃也有这个顾虑,阚泽等人也都纷纷点头,非但没有因为袁谭被杀而高兴,反而充满忧虑,这并非他们鄙视江湖中人,而是所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

这股不稳定的势力,今日能杀袁谭,明日很可能就会将刀对准孙策,从百姓的角度来看自然是大快人心,但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就是dao乱挑衅。

孙策思索片刻,言道:“童渊在河北名望极高,其孙童韦就在孔明身旁,可派他去打听这群人的来历,最好设法将其招安,带来见我,我自有安排。”

鲁肃点头应承,又拿出一封信:“公瑾回信了!”

“公瑾有何高见?”孙策着接过来,却并没有打开,鲁肃已经看过内容,自然有他的总结和见解。

鲁肃慨然道:“公瑾回信,你我都多虑了!孔明、崔琰等皆智谋之士,岂能不识时务?其所虑者并非刘姓汉室,而是未遇明主,难成大业,有负百姓之望,为后世所笑耳!否则孔明早出仕荆州辅佐刘表,崔琰也该到许昌侍奉天子,如王允、杨彪等,此皆愚忠之辈也,非智者所为也。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其所求者,乃是得遇明主,施展抱负,名垂竹帛而已。”

阚泽点头道:“公瑾所言极是,主公自下江东,任用贤能,广土开境,大兴改革,遂据荆、扬。江南政通人和,境内富饶,民不思乱,人所共见耳。如今又虎踞河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天下大势尽在掌握,若能使其各尽其能,为臣者自当报效君恩,一展抱负,夫复何求?”

二人一席话,让孙策眼前豁然开朗,发现了诸葛亮和荀彧的另一个不同,荀彧是真正的世家出身,从小就受礼教熏陶,真正的儒家弟子代表,他才是一心想匡扶汉室的人。

而诸葛亮则不同,他出身寒门,历经战乱,见识到了朝廷的腐/败,又受道家影响,所求者首先考虑是明主,其次再考虑江山大局。

刘表无称雄之志,曹操多疑猜忌,他便归隐山林,直到刘备出现,为其谋划取代刘表、攻打刘璋,这都是比刘备苗正根红的皇室贵胄,他一样毫不手软,尽心辅佐刘备成就霸业!

荀彧和诸葛亮都是千里马,但荀彧是皇家御马,终生只为皇室效命,而诸葛亮则是无主的千里马,只要任何一个伯乐发现他,便可为其所用。

所以诸葛亮鞠躬尽瘁,倾尽毕生所辅佐的只是刘备创立的基业,只是刘备恰巧也打着大汉的旗号,如果改做别的国号,诸葛亮一样死而后已,忠心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