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战后第一次银行挤提

银行家素以稳健保守著称。

而已是银行家的廖宝珊原本就尝过投机的甜头,执业银行,初衷不改。人们总是以成败论英雄的,若失败,就说他过于冒险;若成功,就赞其有开拓精神。

6月份,市井坊间突然传出廖宝珊曾贩卖毒品,并将被递解出境的消息,一些报纸也刊载这些传言。

6月14日,星期三。

一大早,一批“神经过敏”的存户涌向廖创兴银行,仓促提款,把账号上的钱一卷而空。

廖宝珊听后愕然,仿佛刀剐放血。

如此豪提,兴建24层大厦的计划将毁于一旦。

廖宝珊派员到各分行解释:称本行经营良好,资金雄厚云云,以期安稳存户。

既然资金雄厚,那就提吧——又有一批存户急匆匆、惊惶惶赶来廖创兴提款。

第一天流失存户资金300万港元,还不算多。

这对廖宝珊打击已是够大了,他彻夜未眠,泪洒枕席。

这一夜,谣言四起,于港九不胫而走,称:廖宝珊把存户款项攫为己有,炒地炒房,大发横财,廖宝珊早已把存户帐号掏空,他已无钱兑付存户,自认倒楣;廖宝珊早知挤提在即,已把资金席卷一空逃到国外去。

因此,真正的挤提风潮发生在第二天。

廖创兴中环德辅道西总行、湾仔轩尼诗道分行、九龙弥敦道分行、旺角分行、太子道分行、深水埗分行尚未开门,已是人声鼎沸千头攒动,等候提款的队伍如长龙横卧街头。

银行职员被这情景吓坏了,一面按往常程序开办存取业务——哪还有人存款。

廖创兴的押钞车在各分行间穿梭奔驰,出纳员加快了点钞速度,哪里应付得了络绎不断的挤提大军。

升斗小民皆流露出惊慌焦的之色,生怕提不到款,数年的血汗钱在瞬间化为泡沫。有人泣泪跺脚,咒骂廖宝珊坑害他们,更有人露宿街头,等次晨提款。

据各分行注销的帐号统计,3天内,挤提存户多达2万人,流失存款总额3000万港元。

这3000万港元,一部分是廖创兴的流动资金,一部分是潮汕同乡借给他的,数额甚微,无异杯水车薪,大部分是廖宝珊以物业“缩水抵押”向他人借的。摆在廖宝珊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宣告破产,接受清盘;二是割肉护行,来日东山再起。

廖宝珊向其他银行求援,他们或以种种理由婉拒,或以交董事局研究拖延。

“你们见死不救见死不救”廖宝珊愤怒而绝望地吼叫,然后抱头涕泪。

商场如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同业可能会是朋友,更可能是敌人。

陈光良曾直言不讳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我们是不会资助有损我们利益的竞争对手的。”

在陈光良之前之后,持这种观点的银行家,何止平安银行一家。

廖创兴受灾,其他银行隔岸观火,甚至幸灾乐祸,说廖氏自作自受。

他们确有几分冷酷,但又不是空穴来风。

香港政府没有完备的银行法,更不会制定官方利率,香港民间的银行公会倒是制定了同业利率,要求各会员行共同遵守避免恶性竞争。

廖创兴原本就是把银号的一套照搬进银行,对同业公会的条例置若罔闻,创立“高息小额存款”。

以汇丰、渣打、平安为首的银行对廖创兴十分不满,又无可奈何。

现在廖创兴遭到挤提,各银行难免不会袖手傍观。

挤提风潮沸扬了3日之后,警方处长针对廖宝珊已潜逃的谣传,发表一项声明:

“市面出现一项谣言,指有某知名银行家被警方侦查,且已被通知离境云。查实此项谣言,乃毫无根据。”

这项声明对减缓挤提起了一定的作用。

廖宝珊仍在港证明他尚能应付局面。

不过仍有许多小存户不放心,不将存款提进腰包,誓不罢休。

汇丰、渣打是银行公会常务会员行,还是兼容准中央银行权利与义务的大商业银行。两行发表联合声明支持廖创兴银行,声称可透支3000万应付挤提。

挤提风潮慢慢平息,摇摇欲坠的廖创兴免于“执笠”。

欲哭无泪的廖宝珊该破涕开颜,重振雄风——不,他更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

事情的起因却是汇丰的好心援助。汇丰与廖创兴拟好一份英文联合声明:“汇丰及渣打已作出若干安排,令廖创兴银行的事件,完全受到了控制。”

声明登于华文报纸,不知哪位翻译大师的巧译,中文译文竟是:“廖创兴银行之业务,完全置于汇丰及渣打控制之下。”

译文与原文,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