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高祖盟誓,非刘不王,臣不敢为此破

“嘻嘻,都是夫君教得好。”

“平日妾身在家相夫教子,耳濡目染,也晓得其中道理。”

李翊点了点头,骷髅王的女儿能有这种政治觉悟。

看来他的家庭环境是真的很不错。

能把呆子也给教成聪明人来。

“那夫君接下来打算怎么做?”袁莹出声问。

“进宫,面见天子。”

……

夜色如墨,雒阳宫中仅余几盏宫灯摇曳。

刘备正于偏殿批阅奏章,忽闻侍从来报:

“丞相求见。”

“宣。”

刘备搁下毛笔,抬眼望向殿门。

李翊紫袍玉带,手持一卷竹简,步履沉稳地踏入殿中。

烛火映照下,他眉宇间不见白日里的从容,反透着一丝凝重。

“陛下。”

李翊躬身行礼,“这么晚了,还未休息?”

李翊一向是公事公办,有事就直接说,不耽误时间。

但这一次,他罕见地上来先进行一次叙旧。

刘备揉了揉太阳穴,旋即展颜笑道:

“先生不也没睡么?”

“……呵呵,朕既为大汉天子,自然不能再向从前那般懒散。”

“诸多事务需朕批阅,况乎明日便是册封大典?”

“中间要封赏许多功臣,朕现在也是头疼。”

李翊眉梢一扬,躬身道:

“陛下,臣专为此事而来,有要事要禀报。”

说着,将竹简双手奉上。

刘备展开竹简来看,眉宇间一川不平。

但却也并未有太大的反应。

良久,刘备将竹简缓缓合上,沉默了片刻。

忽看向李翊,似笑非笑地问道:

“先生对此如何看?”

李翊不假思索,正色答:

“当年高祖立下白马盟誓,非刘不王。”

“臣不敢破此先例。”

刘备握着竹简,在案上轻轻敲打。

忽而笑道:

“军中诸将,联名请朕封先生为王。”

“朕倒觉得,以先生之功,封王合情合理。”

“既是众望所归,先生何必推辞?”

李翊闻言,再次躬身一揖。

他抬头直视刘备,说道:

“陛下,正如臣方才所言。”

“高祖有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臣德薄智短,岂敢为此破誓之人?”

“……子玉。”

刘备目光忽然一凛,站起身来,面对面,直视李翊的眼眸。

“你我相交十八年,此间只你我二人,四下更无六耳。”

“朕……不!备在这里向你承诺。”

“只有你想,明日册封大典上。”

“备愿意为你破白马盟誓,破例为你封王!”

四目相对,两顾无言。

两人的目光彼此直视,无一人为之闪躲。

李翊不卑不亢,语气平静地回答:

“臣若为第一个异姓王,将来必有第二人、第三人。”

“如今国家方趋于稳定,四海尚未靖平。”

“开此先例,必生祸端。”

“臣为国家社稷着想,不敢为此第一人也。”

呼……

刘备长长地呼了口气。

他的脸上看不出来是何种神色。

如释重负?感慨叹息?

李翊读不出来,但他知道——

未来的路,将很难很难走。

“……子玉,这便是你的答案么?”

“始终如一。”

“那你打算如何做?”

李翊二话不说,走至殿角的火炉旁,在刘备的注视下。

径直将竹简掷入炉中。

青烟袅袅升起,火舌迅速吞噬了那些密密麻麻的签名。

张郃、徐晃、甘宁、蒋钦……

一个个名字在火焰中化作灰烬。

殿外忽起狂风,卷着灰烬盘旋而上。

刘备望着那飘散的余烬,暗自慨叹:

“子玉啊子玉,朕此生能遇着你……”

“比之高祖、光武要幸运百倍、千倍、万倍!”

——————

“你们说,相爷会向陛下求取王位么?”

众人低声议论着,都在那里盼着李翊答应昨晚的请求。

未等李翊开口,刘备忽然说道:

“适才,朕册封了膝下几位子嗣为王。”

“但朕转念一想,以先生之劳苦功高,功勋卓著。”

“亦未尝不可为王!”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这!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殿上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大臣,都有参与联名封王书一事。

只是令众人始料未及的是,刘备居然会先发制人。

主动提出要给李翊封王。

那么接下来,就看李翊作何反应了。

只见李翊躬身一揖,落落大方地回道:

“四百年前,高祖杀白马围盟,与刘氏诸位约定。”

“非刘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臣虽有微末功绩,但以为祖宗之法不可变。”

“臣不敢受王位。”

众人见李翊拒绝,倒也未有太大反应。

三辞三让嘛,还要看接下来事态如何演变。

刘备又道:

“高祖立下白马盟誓,以策万全。”

“然今时非为前汉,子玉亦非韩信、张良可比。”

“朕不愿亏待功臣,愿恢复古法,开此先河。”

“为卿封王!”

众人屏气凝神,就看李翊接下来如何应答了。

只见李翊再次出言拒绝:

“异姓而王者,此取祸之道也。”

“今海内未平,并非享乐之时。”

“臣等亦当共勉,而非在此刻索取王位。”

完了!

听到这句话,众人全都明白,异姓封王之事无望了!

果不其然,刘备再连问两遍之后,最后确认问道:

“先生当真不想受此王位么?”

“臣实不敢受。”

“……罢,既然子玉执意不受,那此事就此作罢。”

异姓封王一事,就在刘备李翊君臣两人一唱一和的演戏下,宣告结束。

大家都是聪明人,任谁都看得出来两人明显是提前沟通好的。

才会在册封大典上,专门演给所有人看。

此举就是为了敲打众人,

该是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你不能抢。

说白了,白马盟誓只是一个政治工具。

倘若落花有意,流水亦有情。

刘备真心想给李翊封王,李翊亦发自内心想要受王位的话。

一个四百年前的盟誓又算得了什么呢?

政治是一场脸面游戏。

只要刘备一声令下,大家都会说四百年前的政治环境不能代表今天。

不同时期,要采用不同的方略。

那么异姓封王一事,就会顺理成章地落下。

话语权本就掌握在上位者手中,只要他们这些上位者开口。

谁又能够说三道四呢?

但显然,

刘备不想开这个口子,李翊也不想被人当枪使。

那么白马盟誓就是君臣二人最好的政治武器。

经过刘备、李翊这一出近乎完美的演出。

将带来至少三个好处。

第一,刘备主动提出给功臣封王,彰显了他厚待手下人的形象。

使其仁君、圣君的形象在新王朝中,更加深入人心。

第二,李翊拒绝后,那剩下的人都不敢再提异姓封王一事了。

毕竟人凌烟阁功臣第一人都不敢受王位,你们有谁敢受?

你功劳再大,大得过人家李相爷吗?

第三,异姓封王一事,本质上是一场政治危机。

不论是刘备还是李翊,都没办法去收拾这幕后之人。

因为联名书上的名字,只是那些幕后大佬们的代表罢了。

国中至少三分之二的大臣参与此事。

真要清算,别说打天下了,到时候治天下都没人了。

但经过刘备、李翊这一唱一和,成功化解了此次政治危机。

让这次事件平稳的落了地。

“子玉虽然不愿受王位,但朕也不能薄待了功臣。”

“朕依然愿为先生破一先例,赐你公侯爵位。”

刘备这句话,对外释放了两个信息。

第一,他要给李翊封公。

李翊毕竟已经是县侯了,已经是封无可封。

封王很容易造成一系列的历史遗留问题,封公相对问题就会小很多。

这是目前刘备能想到的,唯一的两全之策了。

既能安抚手下人,不薄待功臣。

也能够最大程度减小,将来可能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

第二,刘备刻意强调说他要破此先例。

言外之意,自然是不承认曹操称魏公是合法的。

这是一个立场原则。

同时,也能体现刘备他对手下人的重视。

这一次,李翊不再拒绝。

因为他心里清楚,此前拒绝接受王位只是让功臣们感到失望。

如果说他再拒绝公爵之位,那就是彻底使功臣们寒心了。

刘备手下,受县侯者不在少数。

很多人都已经再难获取更高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