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夙兴夜寐,司马治蜀

他是指着当地百姓立足生存的。

曹操目光扫过默立末位的司马懿:

“仲达,汝素来多智,以为如何?”

司马懿整袍出列,拱手应答道:

“臣以为,铸大钱不过剜肉补疮。”

“蜀地真正的宝藏……”

他取出一匹流光溢彩的织品,“在此!”

满殿目光顿时投去,原来是一匹蜀锦。

“昔刘璋暗弱,坐拥锦官城却岁贡不过千匹。”

司马懿声音渐昂,“若扩织坊至三千张,精选巴渝巧匠,则岁出十万匹。”

“此能够大益国家收入,臣恳请魏王举之。”

关于蜀锦的地位,诸葛亮的《出师表》就点评过了,叫——

“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在诸葛亮看来,蜀锦是蜀汉的一座金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他认为刘璋管理蜀地水平不佳,在推行蜀锦方面乏善可陈。

很多工作刘璋都没有做到位。

只要是稍微有点远见的政治家,都能意识到蜀锦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

它将会是蜀地创造外汇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

司马懿自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寻得一个合适的时机后,将发展蜀锦产业的想法说出。

“若能够使蜀锦大量生产。”

“便能使官俸半锦半钱,使锦价自稳。”

“军饷亦可以锦代饷,商税许锦抵纳,则四方商贾辐辏。”

司马懿提出的观点,就是希望打造一个“锦本位”的货币系统。

通过让直百钱与蜀锦直接挂钩,那样一来,便使得“直百钱”获得了信用价值。

同时,通过让蜀锦直接作为官俸、军饷发放,便能巩固其在蜀地的“锦本位”地位。

“荒谬!”

只见彭恙拂袖而出,厉声道:

“蜀地本狭,若弃农桑而逐锦绣,岂非舍本逐末乎?”

秦宓亦出列附和:

“昔管仲治齐,首重五谷。”

“李悝为魏文侯尽地力之教。”

“今我蜀魏地不过三郡,民不过百万。”

“若再驱民织锦,田畴荒芜。”

“他日刘备举兵来伐,我等何以拒之?”

殿中文武闻言,多有窃窃私语者。

曹操坐于王座,目光深沉,未置可否。

司马懿不急不躁,待二人言毕,方缓步出列,拱手道:

“彭公、秦君所虑,诚为老成谋国之言。”

“然——”

司马懿从袖中取出一卷绢册,徐徐展开:

“此乃细作所探,李翊治幽州之策。”

“渔阳郡置牲畜之市,立期货之约。”

“牧民不辍放牧,商贾不废转运,而府库岁入反增三倍。”

要打败自己的敌人,就得先了解自己的敌人。

这些年,司马懿一直在了解李翊的方方面面。

细致到李翊做事的每一个行动逻辑,他都要去分析解读。

去理解,为什么他要这样做?

然后再举一反三,如果把自己换到他这个位置上,自己又该怎么做?

幽州的经济奇迹,无疑是李翊政治生涯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也是令天下士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一环。

李翊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他的行为逻辑是那么的反常识,可偏偏使得幽州实现了自给自足。

司马懿也好奇,但没有像其他人那样选择去鄙夷、质疑。

恨自己的敌人,也要尊重自己的敌人。

司马懿花费大量时间去专研李翊治幽州的思维逻辑。

最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

那就是,商业、手工业与农业是并不冲突的!

长期一来,统治者们都普遍认为人们只要去经商,就会导致耕田的人变少。

而商人又大多精于算计,远不如农民老实听话。

所以统治者们大多选择重农抑商,不太希望商人能够在国家中占据主导地位。

而三国时期,只有诸葛孔明一人想通了这一点。

他就认为商与农两者是并不冲突的。

农业可以促进商业发展,商业也是能够反哺到农业的。

正是因为诸葛亮意识到了这一点,才把蜀锦打造成了世界名牌。

以至于连魏国的官员、甚至包括曹丕在内都穿蜀锦。

而这也为蜀汉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

使得诸葛孔明有大量的本钱去北伐,征伐曹魏。

换作以前,司马懿肯定是不能够想明白其中的关节的。

但通过专研对手,专研幽州的经济奇迹。

使得司马懿改变了原来落后的观点,他认为蜀锦就是魏国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

“哼!”

彭恙冷哼道:

“李翊奸贼,岂可效仿?”

司马懿不以为忤,继续道:

“李翊虽为国贼,然其经济之策,确有可取。”

“幽州本苦寒之地,今却仓廪充实,战马成群。”

“何也?”

他环视众人,声音渐沉:

“因知‘农桑不废,而商贾可兴’之理也!”

秦宓皱眉道:

“蜀地与幽州地域不同,不可类比。”

“虽然不同,但亦有可取之处。”

司马懿提高声调,目光环视殿中众人。

“蜀地山多田少,纵使尽地力之教,岁收不过百万斛。”

“而蜀锦一匹,在江东可易米三十斛!若岁出十万匹。”

“便是三百万斛粮草!”

“且织锦多由妇孺为之,何碍于农耕?”

彭恙讥笑道:

“纵然蜀锦可易三十斛粮米,但只恐江东也未必每年都能够拿出来三百万斛粮草与我们交易蜀锦。”

“何况,哪日魏吴交恶,断绝来往。”

“蜀锦岂非烂在手中?”

此言一出,连司马朗都听不下去了。

彭恙这话,完全是属于抬杠。

司马懿说换三百万斛粮草,那属于是举例。

怎么可能生产出来的十万匹蜀锦,真的全拿去换粮食?

纵然吴人同意,客观条件也不允许呐?

司马懿也不恼,耐心地解释道:

“并非都易粮草,正如臣适才所言。”

“锦可代饷,士卒得锦,转售获利,士气必振。”

“锦可易马,西羌贵锦,可易良马。”

“我蜀地毗邻凉州,两地互市,可弥补蜀地缺马的不足。”

彭恙顿时有些恼羞成怒,叱道:

“此乃诡道!岂是王政?”

“彭公!”司马懿突然厉喝。

“今刘备虎据中原,拥百万之众。”

“若我蜀魏不另谋富国之策,难道坐以待毙乎?”

他转向曹操,言辞恳切:

“大王明鉴!李翊能以商道强幽州,我等为何不能以锦业富蜀地?”

“若因循守旧,他日两军对垒。”

“我军粮饷不继,刀兵不利,纵有险关雄城,亦难挡刘备雷霆之势啊!”

“愿大王明察!”

言罢,竟纳头便拜,磕地如捣。

殿中一时寂然。

曹操终于缓声开口:

“孤以为,仲达之言甚善。”

“着令汝办理此事。”

彭恙、秦宓面如土色。

司马懿则连连顿首谢恩,感激不尽。

诏令既下,司马懿即着手整顿蜀锦产业。

他深知,若欲使蜀锦成为魏国经济支柱,非大刀阔斧改革不可。

他先奏请曹操,请于少府之下专设“锦官署”。

曹操从之,命其领锦官令。

总揽全国蜀锦生产、贸易诸事。

又于成都、广都、江州三地设立织造坊。

各置监工、匠师、染匠百人,严明分工。

同时,司马懿也意识到了蜀地非常适宜养殖蚕桑。

但是蜀地的桑田大多分散,产量不稳。

于是司马懿下令:

免除桑户赋税,凡植桑十亩以上者,免其家口算赋。

另设蚕官督产,于各郡县置“蚕官”。

专司桑田扩种、蚕种改良。

同时,以锦易丝。

凡边地蛮夷献生丝者,可按市价兑以蜀锦。

为了鼓励蜀人养蚕种桑,司马懿更是带头做表率。

在家主动种了桑树八百株。

魏王子曹丕闻之,亦在府内种了八十株桑树,以表达对蜀锦产业的支持。

然后,司马懿又将蜀地织户编为“锦籍”,按技艺分为三等。

上户者,专织贡锦,纹样需经锦官署核准。

中户者,织市售锦,需钤官印方准发卖。

下户者,织粗绸,供民间之用。

又立“锦样库”,收藏各地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