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迁移(两章合一)

好时节 姚颖怡 2900 字 1天前

因为剿匪,他的儿子被人绑架后撕票,妻子受不住打击,悬梁自尽;因为剿匪,他用光多年积蓄,连祖上传下的家业也用得七七八八;因为剿匪,他曾多次受伤,落下一身伤病。

而高平也在他的治理下日趋安宁,百姓安居乐业。

有了政绩,就有人要来摘果实,可是他前脚刚被调走,后脚匪患又起,新来的官员差点死在任上,无奈之下,只好又把他调回来。

这些年,传言不少,传得最多的就是说他官匪勾结,否则那些匪人为何只怕他,不怕别人?

不过,传言归传言,何知州家破人亡却是真的,如今他光棍一条,更是谁也不怕,谁的面子也不给,一来二去,这位子越坐越稳,从上到下,没人敢打高平的主意。

何知州虽然得罪了不少人,可是在京城也有一两个故旧。

四皇子来童州的事,是和京中盛传童州水患的事,一起送到高平的。

如今收到钱知州的来信,何知州觉得混吃等死的钱软饭总算做了一件人事。

高平别的不多,就是荒山荒地多,否则也不会穷山恶水出刁民。

钱知州想不到的是,何知州不但欢迎童州移民,而且还想把这些移民留在高平。

这些移民大多都是老实本分的百姓,让他们留在高平开荒不好吗?

就在钱知州转圈圈的时候,何知州已经叫来下属商量如何安顿灾民了。

这些下属都是跟着何知州走过刀山火海的,都是他的铁血班底。

于是,四皇子还在半路上,高平已经打开城门,并且推出了一系列开荒政策,欢迎灾民的到来。

钱知州收到何知州的来信后,整个人都傻了。

不是,他没有看错吗?

这年头还有欢迎灾民的?

他就不会!

如果出事的是其他地方,大批灾民来到童州,他肯定会紧闭城门,不让灾民进城。

灾民是什么?

就是隐藏的小偷和凶犯,是打家劫舍的流寇,能躲多远就躲多远,他还想安安稳稳等升迁,除非是像那晚一样,被人用刀指着,否则他绝不会让灾民进城。

可是现在问题来了,迁民是大事,四皇子还没到,他就让百姓迁徙,四皇子知道后会怎么想?

钱知州继续转圈圈。

萧真和赵时晴已经等不及了,水患的传言已经从城里传到了城外。

小王庄。

一名挑着担子的货郎正在向一群婶子大娘们道歉:“你们能多买就买一些,以后可能要有好长一阵子,我都不会来了。”

婶子大娘:“为啥不来?你不是已经成亲了吗,莫非是你媳妇要生娃了,生娃的是你媳妇,难道你要陪着媳妇一起坐月子?”

货郎:“不瞒你们说,我媳妇确实大了肚子,不过我不是要陪她坐月子,而是陪着她去高平,你们还不知道吧,童州水患,四皇子已经带着工部的官员在来的路上了,到时候不但童州要淹,就连白县余州也要变成一片汪洋,这个时候不走,还等什么,唉,你们也走吧,高平那里已经贴出告示,只要是拿着路引的良民,都能在高平落籍,而且那边有的是荒地,谁开了就算谁的,好了好了,不说了,我要回家收拾收拾,明天就要启程了。”

货郎说走就走,顾不上只卖了不多的担子,他只要在村子里说上一番话,就能白得一两银子,今天他已经走了三个村子,这就是三两银子,以前他走街串巷一个月,走烂几双鞋也赚不到三两银子。

另一个村子里,村口的大槐树下,老头老太们望着货郎远去的脚步,正在商量着要不要也去高平。

“谁爱去谁去,我反正不去,我家世世代代都在这里,祖坟也在这里,我还有十亩地,这村里除了老财主,就属我家田地最多,我死也要死在自家田地里。”

“你这老不死,是没带着耳朵出来吗?刚刚那货郎都说了,被洪水泡过的田地,不养上十年八载根本长不出庄稼,你半截身子入土的人,死了也就死了,也要为后代子孙想一想,长不出庄稼怎么办?你忍心看着你的大孙子活活饿死吗?”

“哪有你说的这么严重,我活了几十岁,什么没见过?”

“我呸,你见过发洪水吗?我听我爷说了,他们当年就是因为老家发洪水才逃到这里来的,如果老家能待,为啥离乡背井来这里?”

这时村长走了过来:“大家都不要吵了,明天让我家老大到城里打听打听,看看是不是真有这回事。”

城里。

这两天来了很多打听消息的,都是附近村子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