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鹏一号”上的这些晶体鳞片,正是它的核心能源来源。

每一片鳞片都是一个微型的能量引擎,它们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分布式能源网络。

这个网络能够完全捕捉和吸收太阳光中的辐射能量。

而这项技术。

正是吴文经过无数次的推演和实验,最终研发出来的,

“星链能源矩阵”!

其核心概念,是通过在飞船外部动态部署可重构的太阳能-核聚变混合能源模块,形成覆盖飞船周身的智能能源网络,实现能源的按需分配、自修复与无限续航。

其共有三种模式。

太阳能模式:能够高效地吸收恒星辐射的太阳光,并将其转化为能源。

聚变模式:当飞船远离恒星或者进入阴影区,无法获取足够的太阳光时,能够自动切换为聚变反应模式。通过磁约束喷口释放出巨大的热能,驱动飞船在宇宙中高速运动,即便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也能保持强大的动力。

自修复能力:当飞船的晶体鳞片受到损伤时,这些鳞片能够像活物一样流动,自动填补裂缝,恢复飞船的完整性和功能性,大大提高了飞船的生存能力。

为了架构起这个复杂而精妙的星链能源矩阵。

吴文可谓是煞费苦心。

但除了能量矩阵。

吴文同时也为鲲鹏一号,布置了三层协同体系。

第一层,就是基础层:鳞片能源单元。

鳞片能源单元,是能源矩阵的基石,它们各自独立又相互协作,为整个能源网络提供稳定的能量输出。

第二层,中间层:动态部署网络。

能够根据飞船的实时需求和环境变化,动态地调整能源模块的部署和连接方式,确保能源的高效利用。

第三层,核心层:能源中枢控制系统。

整个能源矩阵的大脑,实时监控和分析能源的使用情况。

“去吧!”

欣赏了一番自己的杰作后,吴文抬手一挥,指向头顶月亮所在的方向。

鲲鹏一号在右侧上方盘旋游动了一圈,随后直接朝着太空疾驰而去。其速度之快,仿佛化作了一道流光。

鲲鹏一号此刻采用的飞行模式,正是曲率驱动模式。

当初吴文偶然窥探到“纵地金光”的奥秘,经过这么长时间的钻研,也算小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