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面对皇太极的议和请求,诸臣各抒己见,以主战派系为多,但最终的结果还要看皇帝的决定。
除却站出来表态的,更多的人其实是在观望,无论是为了维护皇帝也好,还是为了投机,见风使舵、揣摩圣意才是大多数人的选择。真没有那么多人闲着没事非要跟皇帝唱反调。
但按照皇帝一直以来对于辽事的消极态度,众人的心是没有底的,很多人已经开始构思要是皇帝真的要议和,他们应该怎样劝谏的说辞了。
“陛下,百官众说纷纭,战和不定,臣等心中彷徨,伏望陛下早降圣断,以定国策。”朱燮元见皇帝对百官议论充耳不闻,目光深邃作沉思状,显然是胸有成竹,于是他决定当一回捧哏。
朱由检回过神来,对着朱燮元点了点头,而后说道:“朕此番将议和一事拿到朝廷上说,其实并非朕迟疑不定,而是想早日给此事定调,以免往后众臣以及边关诸将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诸臣见证,惟天鉴临,惟祖昭格,朕发誓绝不与建奴议和,望群臣及我大明百姓周知!往后诸卿只需考虑如何抵御建奴,而无需作议和之想!”
“陛下圣明!!!”群臣一起喊道,朱由检脸皮抽了抽,这话好久没听过了,都有点陌生了。
但这也就是最近局势大好,这些人才这样,等到挨揍的时候,就会唱衰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朱由检还是决定掰开了,揉碎了跟手下讲清楚为什么不能议和。
毕竟大明皇帝发誓也没有那么地可信,万历皇帝罢黜刘綎,说永世不再录用,结果不也还是逼着这个六旬老汉上了辽东战场?!
朱由检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朕有此誓,非为一时意气用事,实乃朕深思熟虑之结果。
朕知诸卿或有疑窦:为何俺答封贡之时,我大明可与蒙古诸部议和,独独不可与建奴言和?亦有人念及“攘外必先安内”,或欲假意议和,以修缮堡垒、步步为营,整备大军后再与建奴决战。
建奴势大,辽东向为‘屏藩京畿’之要地,建奴可轻胁京师,此乃朝野共知之常谈,朕亦不再赘言。
我大明与建奴势不两立,其根本在于:进攻大明乃建奴存续之根基,皇太极断无可能与我大明真心议和。其所谓议和,不过是欺诈之举,意在混淆视听、扰乱我大明军心与君臣判断。
朕料定,皇太极不久必再犯朝鲜,劫掠蒙古诸部,甚至绕道蒙古,自蓟州边镇之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突破边墙,直逼京师!!!
昔年努尔哈赤起兵叛明,捏造‘七大恨’,煽动两族仇恨,联合女真各部作乱。建奴于我大明百姓杀戮甚惨,全无怜悯愧疚之心。其聚合之由,本就是攻伐大明,若与我朝议和,内部必分崩离析,此为内因。
而根本缘由更在于:建奴仿我大明卫所军制创立八旗,以军制约束部族,整个部落便如巨大军营。其有八部,每部万余骑,合计兵力超十万骑。如此庞大兵力,我大明供养尚且困难,何况其仅据辽东一地?
若其安心屯田,辽东水土本宜耕种,或可养数万兵。然努尔哈赤昔年下令以稻田养马,驱使奴隶耕作,又不爱惜奴隶性命,肆意压榨,遇灾年更大肆屠戮。彼等根本无意种田,建奴非是正常部落,实乃庞大匪帮!
其唯赖不断劫掠维持生存,一旦停劫,必自取分崩。昔年辽东有汉民数百万,今建奴占据后,百姓百不存一,城市十室九空。彼等全然不顾治下百姓死活,于建奴而言,唯那十几万兵马是其根本。
诸卿!朝廷与建奴数战,屡屡惨败。建奴有十万骑兵,兵力雄厚、战力强悍。我朝虽于两次守城战中稍占优势,然不过是坚壁清野以守城,非是大胜建奴,于其杀伤有限。此前损兵折将,诸卿不可忘;浑河血战之惨烈,更不可忘!
今时及未来数年乃至十数年,建奴必为我大明头号大敌。我朝与建奴之争,乃你死我活之争,绝无妥协余地。
我等当视国情,既不可轻敌冒进,亦不可消极懈怠。所虑者,非仅一城一池之得失,更在尽可能杀伤建奴女真本部之獠。
夫战有胜负,乃常事也。往者我大明每不能容败,但凡战败,便将将领与总领大臣下狱,只知耗费巨财练兵练将,朕以为此非善策。
‘新官上任三把火’,朕既视政,当求新求变:今后败军之将,着兵部详议得失,若因寡不敌众、勇战力竭等不可抗因素而败,许其将功折罪,不加重罚;虽失地,若于杀伤建奴、救援百姓中有功,亦当论功行赏。
然赏罚须当分明,军规更需严苛,断不可一味纵容。凡遇临阵退缩者、叛明投敌者、弃袍泽于死地可救而不救者,斩!!!”